|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13 21:49:1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蓝田人民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实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各地流传的“平地刨个窝,强如一面坡”、“一亩地三道埝,摊(该)打八斗打一石”、“地无唇,饿死人”等农谚,则是水土保持的经验总结。 民国时期,县政府设建设局、建设科,但没有总体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方案。民国31年(1942)8月23日,蓝田县政府转发陕西省水利局《陕西省防止土壤冲刷及改造窄梯田暂行办法暨实施方案》至各乡、保,饬令乡、保长发动民众照所颁办法及方案办理;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中水土保持实验区,以荆峪沟流域作为水土保持实验区,规划郗家河淤泥坝;民国34年(1945)夏收后,实验区在吴村庙乡(今巩村乡)龙渠寨小流域沿等高线测量堰埂,由乡政府动员民众修建;是年冬季,关中水土保持实验区和蓝田县政府共同拟定了《修筑蓝田干沟留淤土坝工程征工办法》,但均未实施。县内其他地区,农民利用冬季、夏季作务空隙,在休歇地里单家独户自发地搞些小型的水土保持。流行的传统作法有:山区沟道垒石堰、修石坎梯田,坡面修排水沟、封山育林等;岭、原地区折软埝,培地边埂、修土坎梯田、植树、种草等;川道、沿河地带修防洪堤,引洪漫地、护堤、护田和房前屋后四旁植树等。 建国后,水土保持由农民自发的分散个体治理逐步转向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依靠集体力量有组织地治理。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坚持连续治理、集中治理和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治沟与治坡结合,农田水利和农田基建结合,长远规划与当前利益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978年以后,侧重进行小流域治理和五荒地承包治理。 一 农田基本建设 建国40年来,全县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库修渠,拦洪蓄水,平整土地,垒堤筑堰,保持水土。1958年冬,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文,领导李后、三官庙、普化、三里镇4个公社2800名社员,治理白马河流域,一个冬春,修成里峪湾、伍家咀、杨坡头水库,开挖涝池150多个,修建谷坊200多道,挖水平沟、鱼鳞坑、封沟埂50多万个。李文为歌颂人民治理白马河的英雄事迹,编写秦腔戏《英雄大战白马河》,县民光剧团在县城剧场演出。 70年代,贯彻中央北方农业会议精神,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由平整土地、修水平梯田、修建河堤、移土造田发展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日上劳3万多名,是建国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时期,修建“四田”8万多亩,平整土地10万亩。1977年11月,渭南地区在蓝田召开全区土石山区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议,葛牌、三官庙、厚镇公社和粉房沟、冷水沟、新房街、峪口、韩门寨大队介绍了农田基本建设经验。1977年11月至1978年4月,玉山公社组织15个生产大队、100个生产队的4697名劳力,进行3300亩平地改土会战。会战160天,投工51万个,移动土石220多万立方米;修建田坎182条,45.5公里长,生产道路16条,6.5公里长;修建2米宽西干渠5.2公里;改河3条,1.1公里长;植树1.54万株。将高低不平的1710多块小片河滩地修建成138块连片的方田,质量达到路坎一条线,田块水平面,土层一尺八(寸)的稳产高产田。 1976~1977年,葛牌公社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共计投工74.96万个工日,劳均投工224个工日;完成59项工程,其中改河治河20处,箍洞3670米,治沟11条,垒石堰1616条,长5.81万米;修建“四田”1564亩,高坡条田台田3000亩,道路17.5公里,水渠2000多米。移动土石351万立方米,劳均移动1000多立方米。1977年全公社粮食总产217.5万公斤,比1976年增产2成。横岭地区的三官庙公社1977年7月10日由730名社员组成公社农建团,在李家沟水库灌区的韩岭、新房街、冯岭、三官庙大队平整土地113天,移动土方为37.3万立方米,修建1.4万立方米蓄水池1座,修建梯田603亩。玉川公社冷水沟大队有2个生产队、57户、338人、81名劳力、913亩耕地,沟壑23条,是“上看一溜天,下看一条线,全是挂牌地,收种都困难”的山区。1976年大队绀织9人常年农田基建专业队,施工一年零三个月,凿通45米长、6米宽、7米高“胜天洞”,挖通河道150米,修拦河坝10米,移动土石1万多立方米。1977年5月,公社从10个大队组织350名社员成立农建团,在冷水沟龙湾搞农田基建。施工52天,移动土石8.13万立方米,投入工日2.13万个,修建河堤675米,挖排水沟1100米,垒石堰37条,改建公路1公里,移土造地61.3亩。一生产队原人均耕地0.3亩,河滩修地后人均耕地0.68亩。社员高兴地说:“五月乱石滩,七月变良田”。农田基本建设,变过去的“三跑地”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现象。50年代起,本县年年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在浅山和岭区造人工林;深山地区采用人工撒播和飞机播种;河川地区营造护堤林、防护林和四旁植树;在原区搞“三端一平”,田、园、林、路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了植被覆盖面,抑制了水土流失。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