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13 21:47:4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蓝田县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以桔槔、戽所、辘轳、压杆作工具取水灌田和食用,历史久远。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闲居》一诗中有“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田”的诗句。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记载,明代孝子张继志在县城北隅崖下守墓时掘得一泉,名“孝子泉”,后沦为井。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阎姓居民在井西北20步掘泉灌田,城内居民争相汲水饮用。民国21年(1932),知县王绍沂砌泉建屋,县城北门居民平日饮用,旱时灌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井、抽水站由无到有,逐步发展。机井、抽水站建设始于1958年,1977 年始建喷灌工程。1989年末,全县水井1406眼,机电井1327眼,抽水站185处,喷灌2处。
一 机井
1950年,全县灌溉水井46眼,畜力水车15部,井灌252亩。1958年,省水文一队在县城、洩湖麻坡、华胥惠家斜、张家斜打试验井,均是自流。1958年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刘澜涛在三里镇南杨村蹲点,给南杨村打机井1眼,解决人畜饮水,兼灌农田。陕西省委书记赵伯平给家乡孟村乡康禾村打机井1眼,井成无水,造成鹿原是“打井的禁区”之说。当时在原岭地区普遍开展田间地头打旱井,未发挥效益,报废多。1966年底,灌溉水井300眼,其中机井14眼,井灌4900亩。
1972~1978年,打井高潮期,川、原、岭区均打机井。井型有浅井、中深井、深井、辐射井。1980年全县水井1755眼,其中已配套机电井1691眼,配动力机械2248台,水泵1928台,装机容量32963千瓦,井灌6.26万亩,拥有打井钻机7部。1977年全县专业打井队6个,工人65人,其中县水利综合站打井钻机2台,工人22人。华胥、李后、巩村、大寨公社打井队钻机4台,工人43人。1978年增加辐射钻3台(县水利综合站2台,巩村公社1台)。
1976年,陕西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队三分队根据《蓝田县黄土原1:10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设计书》先后在白鹿原、灞河阶地区进行地面电法勘探、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地表水测流、地下水水力坡度测量、地层剖面实测、冰川遗迹专门性调查等。勘探试验中,支农钻孔2165.35米/10孔,成井18个。1981~1990年,机井建设进入落实管理、提高灌溉效益阶段。1982年10月,县水电局组织工作组,在焦岱镇进行机井五项经济技术指标考核和机井管理责任制试点。1983年,县水电局、水利工作队在全县进行机井普查,据普查综合资料,机井1872眼,其中深井339眼,中深井76眼,浅井1239眼,辐射井218眼,符合质量标准1464眼,占机井总数78.2%;报废408眼,占机井总数21.8%。从报废原因分,灞河一级阶地、库峪、岱峪河谷阶地、鹿原浅井、横岭丘陵区辐射井水量不足报废195眼;河谷阶地浅井、鹿原浅井、中深井塌淤报废180眼;鹿原深井井筒倾斜报废16眼;灞河漫滩、阶地浅井涌沙报废和其他原因17眼。报废机井中,深井25眼,中深井30眼,浅井306眼,辐射井47眼。1984年,县水电局抽调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乡、镇检查落实机井管理责任制,全县1226眼已配套机电井,落实管理责任制1053眼,占机井总数90.6%,1990年末,井灌面积4.72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2.16%。
二 抽水站
1958年,李后乡柳家村,三里镇乡青羊庄建起抽水站。1959~1966年建成蓝关镇新城、南关抽水站,华胥乡惠家斜、新街、张家斜抽水站,大寨乡窑园,冯家村乡营坡,三里镇乡席家河、白羊寨抽水站。1970年后,抽水站在川道、原区和岭区大量发展,灌溉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有鹿原南北抽水站,侯家河水库抽水站;以河道自流渠为水源,灌溉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有华胥乡孟家岩、惠家斜抽水站,大寨乡窑园、李后乡新庄子、三里镇乡席家河等5座抽水站。1981年全县抽水站328座,灌溉面积2.92万亩。1989年年末,抽水站185座,灌溉面积3.04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14.3%。1982年后,抽水站大部分没有开机灌溉,一些抽水站老化、损坏、破坏,效益衰减。
1.孟家岩抽水站 华胥乡孟家岩祝家沟东侧崖下,1972年修建,自祝家沟向沟口开挖800米引水渠道,沟口东侧崖下建7万立方米蓄水池,崖下向北开760米隧洞,建成扬程86米二级抽水站。安装8sh—9、6sh—6水泵各2台,配75千瓦、55千瓦电机各2台,灌水渠1440米,衬砌800米,灌溉1500亩。
2.惠家斜抽水站 有村东、村西两座。村东抽水站引灞河水,1958年修建,1962年改建,一级抽水,扬程19.5米,渠道500米,投资3.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万元,1963年竣工,灌地1500亩。村西抽水站,引灞河水,1977年动工,1978年建成。一级抽水,扬程22米,地下输水管道560米,自筹资金4.3万元,灌溉村西1000亩耕地。
3.窑园抽水站 大寨乡窑园村西南,辋川河右岸,1959年8月修建,投资9600元,投工500个工日, 修引水渠540米,扬程9.5米,1960年春首次灌水。由于设备不配套,机械出故障,受益不大。1963年改建为电力抽水站,增建站房、管道和出水压力池。投资0.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为0.5万元,投工2500个工日,扩大灌溉面积1800亩。
4.新庄子抽水站 李后乡新庄子村东,引灞河水。1969年动工,1972年建成。二级抽水,投资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000元,群众自筹2.8万元,投工1.2万个工日。扬程39米,引水渠长2500米,衬砌100米,灌溉李后乡新庄子、杨家岩、陈沟岸、苟家村、陈家岩5个村1200亩耕地。
三 喷灌
1977年蓝田发展喷灌,从浙江、山西、黑龙江和长安县买回喷头,用电动机、柴油机带动移动式喷灌机组。1978年,县水电局支持县水利机械修配制造厂生产PY50型铁制喷头850部,1979年生产铝合金PY30、PY20型喷头,1979~1984年县水电局、财政局拨款12.5万元发展喷灌。重点修建汤峪二原子全固定式自压喷灌,在岭、原、山区发展小型移动喷灌机组,分布于19个乡镇。1985年,全县移动喷灌机102部,配动力1376.8千瓦,喷灌3100亩。1989年末,全县喷灌2处,灌溉3500亩。红门寺、灞源、玉川、葛牌、草坪、蓝桥、辋川、孟村、焦岱、普化、大寨、李后等乡、镇移动喷灌机配动力机188台,其中电配40台,柴油机148台。1986年秋季伏旱,红门寺乡喷灌机投入抗旱,灌溉200多亩玉米。
汤峪二原子全固定式自压喷灌: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汤峪水库灌区,灌溉汤峪镇高堡、汤庄、立新、薛庙、张坡、马园等村1790亩耕地。是陕西省水利厅、渭南地区水电局喷灌试点工程。1978年底筹备,1979年3月开工,是年11月一期工程建成,喷灌玉米760亩,小麦1500亩。整个工程投资26.53万元,每亩平均投资148.1元,投工4.3万个,亩平均投工26个工日。施工由于缺乏经验,一、二干管喷头布设间距过大,喷灌结合处出现露白,影响灌溉效果。干管调压闸偏少,1983年5月对二干管进行改建。选用河南济源县化工厂2000米灰色聚氯乙烯硬管和配件质量低劣,致改建工程失败,耗资2万余元,干管报废停灌。
汤峪喷灌由汤峪水库八里原干渠供水,水质干净,水源丰富。管道总长15733米。喷灌时,各条干管一次开动5~7个喷头,花插开动,全园喷洒,日灌作物面积170~250亩,亩平均灌水30~35立方米。喷灌工程建成后,汤峪水库管理处即成立汤峪喷灌管理站,抽调灌区农民4~6人组成常年维修灌溉专业队,建立值班、操作、机具保养、征收水费等规章制度。喷灌水费每年每亩征收1.2~2芫。
汤峪喷灌工程,省地、省水、省工时,深受灌区人民喜爱。《喷灌技术》、《陕西科技报》等报纸杂志和省、县广播电台予以刊载广播。喷灌设施占地1.47亩,比地面渠道灌溉占地6.03亩少占地4.56亩;喷灌一次比地面灌溉省工日150个;喷灌一亩玉米比渠道灌溉省水90~120立方米。1979年汤庄村进行玉米喷灌地面灌溉对比试验,同一地块、同一品种、同样耕作措施,喷灌玉米亩产240.5公斤,地面灌溉177.5公斤,喷灌比地面灌溉每亩增产玉米63公斤。1981年张坡村喷灌小麦亩产390公斤,比地面灌溉小麦每亩增产115公斤。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