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位于骊山——秦岭间的山前断陷盆地,属渭南地堑的一部分,新生代以来,由于骊山、秦岭上升之侧向挤压,而形成宽缓向斜。骊山南侧和秦岭北麓断层,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展。第三系红层变形微弱,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质构造形迹如下。 一 褶皱 褶皱在蓝田的黄土台原及黄土丘陵地带表现较突出,主要有3条,一是白鹿原向斜;二是寺沟背斜;三是支家沟背斜。白鹿原向斜为一平缓不对称向斜,轴部位于荆峪沟左侧,轴向主要为北西西,但在徐家河以东转为近东西,轴部地层产状较平缓,向北西倾伏,南西翼陡窄,出露地层最老为下上新统灞河组,岩层走向为北75°东,倾向南东,倾角12~21度,转折端宽缓,岩层倾角小于5°;寺沟背斜为一平顶背斜,轴向北63°西,向北西倾伏,两翼不对称,北东翼岩层走向为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37°。因受汤峪口——岱峪断层的破坏,形态也不整齐;支家沟背斜亦为一平顶背斜,轴部位于荒滩——马王庄一线,轴向北60°东,向南西倾伏。背斜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岩层走向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12°;南东翼岩层走向北70°东。倾向南东,倾角8°,向南西延伸至阿氏庄附近即己消失。 二 断裂 断裂包括断层和裂隙两类。蓝田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汤峪口——岱峪口断层;库峪口 ——何家山断层;下韩——大嘴坡断层。这些断层的特点是延伸远,规模大,皆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构成了蓝田盆地的东、南、北部边界。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 厚镇断层。该断层东北端经厚镇延伸至渭南,西南端过老虎沟口后,被第四系(Q)覆盖,境内可见长度达60公里,在平面上呈折线分布,结构复杂,覆盖后难见全貌,故前人对断层性质和展布方向认识颇不一致,但最新一次活动为正断层性质是被公认的;汤峪口——岱峪口断层。该断层是汤峪——腰市正断层的一部分,在汤峪口以东,走向近东西;汤峪口以西转为北63°东,并与库峪口——何家山断层相交,区内可见长度10公里。在汤峪口附近的河右岸断层破碎带主要由碎裂岩组成,前震旦系宽坪组石英片岩多被碎成0.2~1米的岩块,裂隙发育,多未充填;库峪— 何家山断层。该层为一正断层,走向主要为北71°西,倾向北东,倾角77°。错断前震旦系宽坪组地层,主断面为高50米的断层崖,构造岩带宽35米。其中角砾岩带宽5米,碎裂岩带宽30米。角砾呈浑圆状,泥、钙质胶结,结构密实。下韩——大嘴坡断层。该断层断面清晰,走向北70°东,倾向东南,倾角60°~70°,区内展布长度7公里。太华群、红河组及白鹿原组地层皆被错断。在蒋家湾以北,断层破碎带宽约200米,其中角砾岩带宽40~50米,其余为碎裂岩,角砾岩为泥,钙质密实胶结。 蓝田地域内第三系(R)地层中裂隙不发育,尤其是新第三系(N)地层裂隙发育更差。在下韩——大嘴坡断层以南700米的蒋家湾附近,红河组砂岩夹层裂隙率为0.035%,以走向北50°~60°东的剪切裂隙和走向北78°~89°西的张裂隙最发育。白鹿原组砂岩裂隙率为0.93%,以走向北48°~59°东和走向北76°~78°东两组张裂隙较发育。其次走向北53°~68°西的剪切裂隙亦较发育。而在阴嘴以南3公里下许附近,白鹿原组砂岩裂隙率为0.067%,以走向北41°~57°西,剪切裂隙较发育。在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的影响下,中生代(M2)晚期。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