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漕渠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采纳了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命齐人水工徐伯表率万人修筑漕渠,三年而成。从此,关东六百万石谷物径易漕渡,使900里渭航运程减至300里,时间缩短一半;同时,沿渠可灌良田万顷,民获大利。漕渠自长安,引昆明池水,沿渭水东行,纳 浐、灞、戏、零、湭、赤诸水。途径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五县入黄河。漕渠入本县境,穿斜口,过县城北,越新丰,从零口入渭南县界,长33公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迁都洛阳后,漕渠历经蜀、魏、晋、南北朝战乱,年久失修而塞涸。 隋广通渠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在汉漕渠故道开凿广通渠,使中原粮米由此运入京师。 唐兴城堰 唐天宝元年(742),唐玄宗接受了转运使韦坚的奏章,于长安筑兴城堰,拦渭截浐、灞诸水,傍渭东流,至华阴“永丰仓”东北入渭。翌年,又于长安城东长乐坡下引浐水作“广运潭”,以通舟楫。置船三百,转运江南租赋及永丰仓之米粮入京。 渭水航运 渭水航运源远流长,从商、周时代起,就开始了渭水航运,随着秦都咸阳、汉都长安的建立,直到隋、唐时期,渭水航运堪称“极盛”。到宋、元、明、清时,渭水航运仍为关中与关东各省物资交流主要通道。民国时期,在陇海铁路通车前,渭水航运亦称著“关中”,本县交口、新街、仓头等渡口就是当时重要口岸和货物集散之地。1976年西延(西安——延安)铁路桥通车,1985年新丰渭河公路桥通车,使本县渭河南北通途后,本县仅有白家、高家、北田等地的民船,仍在运物载人,往来摆渡。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