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为清代稍后于太平天国兴起的北方农民起义军。清文宗(奕)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北伐,捻军纷纷响应。咸丰五年(1855)秋,各地捻军于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举行会议,建国号“大汉”,推张洛行为盟主,称“大汉明命王”,分五色旗统领各军。咸丰七年(1857)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转战豫、皖、苏、鲁各省,屡败清军。穆宗同治五年(1866)十月,捻军分东西两部。西捻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从河南入陕西。当时关中回民起义已经展开,捻军曾与回民起义相互结合,抗击清军。早在同治元年(1862)正月,曾有捻军在临潼一带活动。捻军由蓝田至临潼、渭南,驻军新丰一带。当时,清朝派胜保督办陕西军务,驻军临潼县城,进袭捻军。在官军袭击时,捻军中其埋伏败走。同治六年(1867)七月,回民起义军退至甘肃,西捻军在关中一带甚为活跃。回民军复回陕境,两相结合共击清军,声势很大,使“陕境已无完土”。八月,左宗棠令刘松山由富平前进,并令刘瑞冕由蓝田进驻临潼,与渭南各营依靠渭河扼守。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三日期间,捻军在渭南一带向临潼官军袭扰,一部分冒雨疾驰咸阳,一部分由临潼一带向东前进,左宗棠无可奈何。八月二十六日以后,捻军又由三原、富平之间袭扰高陵及临潼、渭南等县渭河北岸各村里,雨后零骑四出,官军苦为雨阻,未能进兵。九月一日,大雨未止。十一日,左宗棠与刘松山、刘典商议,命官军渡泾进兵,十四、十五、十六等日,大雨倾注,官军冒雨觅渡,3天方才渡毕。左宗棠于十五日回到临潼军营。这时,捻军大部分潜在临、渭、蒲、富四县交界的卤泊滩,见官军防犯甚严,便向西走,二十二、二十三等日,官军刘典、高连升由雨金镇进驻临潼县的康桥、相桥,捻军骑兵时时向其袭扰。此时,刘松山、李祥和等官军,由北面进驻富平,于富、临境内设立第二道关锁。捻军遂于二十七日雨后,由蒲城东南一带向北,经白水进入北山。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