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子在区内起源于清代中叶。清末及民国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故甚为流行。抬芯子以席王乡梁家街村和阎家滩为代表。车拉芯子有十里铺乡李家堡,背芯子新合乡马寨村最有特色。1981年席王乡梁家街村的芯子为来西安访问和旅游的900多名外宾进行表演,外宾为之倾倒,称芯子是一门高超的艺术,绝妙的艺术,并纷纷和表演人员合影。 纸扎芯子:用彩色纸张扎成戏剧人物或虫鱼鸟兽,松竹花卉,2~3岁的孩子置于其中。多流行于十里铺和席王地区,以李家堡、安邸村为代表。 背芯子:一人于地上行走,背负一芯子,上置饰演角色,二人密切配合,进行表演。新合乡马寨村的背芯子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抬芯子:二人抬木桌,表演者所饰演的人物角色置其上,做行进表演。 车拉芯子:用牛车、马车(现多有汽车、拖拉机之类)将芯子置于车上作行进表演。车拉芯子场面较大,往往一车装有数个芯子。 马芯子:一马一出戏。女角骑马,男角采缰或随后,分别扮为《花亭会》、《送京娘》、《小放牛》等小戏,在进行中或广场上轮流演唱,流行于新筑上双寨村。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