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8-30 18:17:1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清末及民国年间,域内市场贸易有早市、庙会、农忙会等形式,手工业者、农民以车拉肩挑方式,把自产粮食、蔬菜、瓜果、土布及一些手工艺品和其它农产杂品,拿到集市上销售,然后买回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农具和日用品。建国后,为开展物资交流,除一些单位和地区不定期组织物资交流大会外,固定的集市贸易逐渐形成。1956年后,域内西关、北关有两个集贸市场和一个柴草市场,交易的商品以土产杂品为主,小农具、小家畜、家禽、蔬菜、瓜果、柴草等农副业产品为主,日升为市,午后即散。1957年《人民日报》发表《自由市场要严格管理》的社论后,一类物资和二类物资未完成统购任务前禁止上市,市场交易的商品范围缩小。195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集市贸易的指示》,根据“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和西安市政府“先活后管”、“边活边管”的精神,鼓励和恢复了集市贸易。1960年前后,集市贸易在帮助城乡人民度过经济困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2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不允许农民进城出售农副产品,郊区集贸市场被取消。“文化大革命”期间,自由市场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禁止,多数个体商贩停止营业,少数零星小商小贩经营困难。改革开放以后,集市贸易得到恢复和发展。在中央“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市、区政府放宽政策,允许农民进城,在背街小巷流动出售果、菜,允许国有商业和个体商贩进入市场摆摊设点,集市贸易日趋活跃。80年代以后,区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发展集贸市场,先后建立了土门、丰庆路、西门、丰禾路等一批综合或专业市场。至1993年,集贸市场达55个,市场成交额5.1亿元。域内大中小结合、批发零售配套、综合和专业兼有的市场网络初步形成。 集贸市场选记: 城隍庙小商品市场 位于西大街中段。是西北地区久负盛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清代,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为神诞节祭祖盛会,四方香客游人如潮,各地手工业主、小商贩也云集周围,以庙兴市,逐渐形成传统的小商品市场。由于城隍庙小商品精、特、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其发展,除南部组建为国有城隍庙商场外,北部为小商品市场,有固定摊位126家,经营“七小商品”(小百货、小五金、小文化、小杂品、小针织、小工艺、小电料)15000余种。1993年成交额800万元,上缴税费25万元。 土门综合市场 位于西郊沣惠路土门村,占地13500平方米,有大棚107间,小商亭151间,室内大棚15间,门面房170间,可容纳摊点1600多家,集国有、集体、个体和私有商业为一场。经营商品有百货、服装、布料、粮油、蔬菜、肉、禽、蛋、水产、干鲜果、土产等17大类上万品种。日均客流量5万人次以上,1993年成交额18000万元,上缴税费640万元。曾先后40余次被国家、省、市、区评为先进市场、文明市场。 大庆路集贸市场 位于大庆路西段,建于1978年,又称毛线专业批发市场。占地面积13亩多,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营业大厅2000平方米,门面房250间,可容纳摊位650家,是莲湖区新建的第一个室内市场。场内有各地毛线生产厂家70多家,主要经营京、津、沪和甘、宁、青等地及省内名牌毛线以及各类毛织品服装,商品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场内兼营百货、服装、副食、饮料、蔬菜、饮食等门类。1993年成交额1亿元,上缴税费280万元。 西门食糖市场 位于环城西路中段,为大型室内综合市场。建于1991年,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营业大厅2350平方米,有门面房163间,可容纳摊位600多家。以经营食糖为主,食糖营销全国20余省、区。同时兼营烟、洒、副食、饮料、小食品、服装等。1993年成交额2亿元,上缴税费480万元。 大麦市街回民饮食市场 位于西大街中段,建筑面积900平方米,营业门面房189间,是西安地区民族风味浓郁的回民饮食一条街。主要经营腊牛羊肉、柿子饼、羊肉饼、粉蒸肉、八宝稀饭、灌汤包子、锅贴、卤汁凉粉、炒饼烩饼及各种著名的回族风味小吃小炒40余种。1993年市场营业额700万元,上缴税费22万元。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