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区境内的村落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在全区291个自然村中,建于唐代的1个、宋代3个、元代13个、明代151个、清代120个、民国时期2个、解放后1个。村名来历亦各有渊源:有以历代屯兵驻地而得名的马旗寨、后围寨、东营、西营……以历代宫廷所在地而得名的阿房宫村、柏梁村、双凤村……以地理特点而取名的河道村、池底村、河止西……以历代贵族驻地而得名的尤家庄、翁家庄、二府庄……以反映外地移民迁入定居而形成的贾家滩、湖北庄、韩家湾等等。仅暾姓氏得名的就有158个,占村落总数的54%。 村民自古喜欢群居,借以相互帮助,也较安全。加之明、清时期大量驻军营寨的形成,域内中、南部地区村庄比较集中,户与户间以土墙为界,屋脊相连。村中多有马车通道或小巷便道。有些村庄还建有围墙,均从城门进出。北部河滩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高,排水沟渠纵横,加之外地移民陆续迁入,以地定居等因,村民住宅相对比较分散。 农业合作化以前,由于土地私有,一些农户为解决居住问题,只得到村外自家地里盖房,形成不少零星村庄。 土地归集体所有以后,为适应集体耕作,减少住房占地,经统一规划,零散住户逐步搬迁,村庄建设逐步形成集中连片、整齐有序的新格局。60~70年代,村中土路普遍为炉渣路面取代。80~90年代初,全区农村中的主要街道,70%左右均建成水泥路面。村内道路宽敞,路灯明亮,两旁花草树木繁茂。有妁村还建有街心花园。砖混结构、造型各异的楼房拔地而起。各村普遍建有文化室、篮球场、卫生所,有的村还建有托儿所、幼儿园等公益设施,显现出辖区农村面貌巨变的时代特点。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