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地方名人>>正文
|
|
|
2011-8-14 13:05:16 来源:三秦游网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玄奘(602~664) 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14岁出家,“立志深造佛学,远绍如来,近光遗德。”初从师于洛阳净土寺,隋末战乱中来到长安,不久又往四川成都寻访名师求法。先后向道基、宝暹、道震学习《摄论》《毗昙》《迦延》等。后经重庆,泛舟三峡至荆州,又向北寻游,询求先法。经相州、赵州重返长安。求法于道岳、法常、僧辩诸法师。遍读佛经,贯通各派,认真琢磨。他感到“南北异学,是非纠纷”,源于各派阐释佛性教义的歧异,而这与佛经,传译踳驳有关,若想求得真谛,必须从纠谬正典入手,遂发誓亲至佛国学习梵语,深究佛学,以正译经谬误。 唐贞观三年(629年),冲破重重阻力,终于踏上西行求法的征途,沿河西,出玉门,穿大漠,越葱岭,经历千辛万苦,抵达天竺国。然后遍参高僧,广求佛法,瞻仰圣迹,精研梵文,成为戒贤大师的座坐弟子。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周游一百多个国家,带回梵本佛经520夹,657部,以及佛像、舍利等。时唐太宗居东都洛阳,命西京留守左仆射房玄龄派人隆重迎接。文武官员,僧尼百姓,焚香散花,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太宗皇帝在洛阳接见玄奘,对其西域之行给予极高评价,说“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要求玄奘将西域见闻撰写成书,“以示未闻”。并令宰相房玄龄为玄奘译经筹给费用。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始至麟德元年(664年),玄奘译经75部,1335卷,而在大慈恩寺译场达10年之久。由于玄奘通汉文,娴梵语,对佛教各派的理论又有精深的研究,因而所译经论不仅准确流畅,而且最能表达原义,故被誉伟大的翻译家。 按照太宗面喻,由玄奘口授、门人辩机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所得这些国家疆域、山川、地形、都市、人口、物产、气候、政治、经济、语言、文学、人物传记、历史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诸方面情况,文字翔实扼要,严谨流畅。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古印度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印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