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
|
|
|
|
文化 汉武帝策贤良,立乐府,尚调章,立学校,置五经博士及弟子,令吏通一艺以上者,皆得补职,吸引不少文人学士来到长安求取功名。如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等一批学者,经常出入宫廷,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并写下许多“辩丽可喜”的辞赋。 汉长安城中还集中了全国第一流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史令司马迁和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天文学家唐都、历数学家落下闳等编订出著名的太初历。 汉长安城拥有规模宏大的政府和皇家图书馆,其藏书之丰富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而且在当时世界上也无可匹敌。早在刘邦率军抵达秦都咸阳时,萧何便“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建都长安后,这批珍贵的图书和文献档案,被收藏在未央宫的石渠阁。石渠阁由萧何亲自设计建造,属政府图书馆性质。由于许多珍贵书籍在秦始皇时被烧毁,汉王朝接收的秦世图书典籍和档案残缺不全,汉初虽废除了秦的挟书之律,但民间之藏犹未尽敢公布,同时诸侯王亦有好书者,与朝廷争购民间图书,如河间献王从民间收集到的图书竟多到“与汉朝等”,因此,至武帝即位时,“书缺简脱,礼坏乐崩”,文化的落后状况亟待补救。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据《通典》记载,当时汉长安城藏书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等属“贮之于外府”的系统,还有御史中丞居殿中,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禄二阁,属“藏之于内禁”的系统。汉成帝时,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征集图书。石渠阁是汉长安城最大的图书馆,西汉学者多在石渠阁论经讲学,使之成为西汉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学术思想的中心,成帝时期,还在天禄阁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和校勘工作。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占卜之书),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医药之书),“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刘)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①……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汉书·艺文志》所存古代典籍,即为《七略》的主要部分。这些典籍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文字语言、天文、历术、地理、数学、化学、农学、畜牧、医药、建筑及航海知识以至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等等。①《七略》包括《辑略》(诸书总要)、《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共33090卷,是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和最早的书目提要。 教育 汉武帝在长安兴太学、立学校,置五经博士及其弟子,开科取士。据《汉书》载,最初的规定是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推荐“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人,随上计吏俱至长安,“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博士弟子的名额最初有所限制,以后便不断增加,元帝时增至千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且入学的手续亦大为简化,不必限于官方选择推荐。如汉成帝眄翟方进家世微贱,与后母俱至长安,母织屦以供其读书,经博士受春秋。以后翟方进以治经学知名,官至丞相。可见西汉后期外地的读书人已可以自费来长安求学。偏僻地方的官吏还选派属官来长安学习。如蜀郡守文翁,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便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年后,这批学生皆成就学业还归蜀地,文翁均委以郡中高职。当时到长安求学的外地学生以蜀地和齐鲁最多。 西汉小学(文字学)相当发达。武帝置五经博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纷纷钻研儒家经书,致使训诂学大盛,小学亦随之兴旺。平帝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数百人到长安,“各令记字于庭中”。汉初萧何制定律令时就规定:“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汉长安城充溢浓郁的文化气氛,因而,至今从汉长安城发掘出土的瓦当、印章、封泥,几乎无一不是书法艺术的杰作。
编辑:秦人
|
|
|
|
|
|
|
图片热点 |
|
<%
Set rsKind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k = "Select top 7 * from ziyuan_content where classid in (Select classid From Ziyuan_Classname Where classcname='景点介绍') order by id desc"
rsKind.open sqlk,conn,1,1%>
<%WHILE not rsKind.eof%>
|
<%
rsKind.Movenext
Wend
rsKind.close
Set rsKind = nothin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