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
|
|
2011-6-26 18:04:47 来源:三秦游网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清末及民国时期,婚嫁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婚姻自由,且早婚较为普遍。并有“请媒”、“合庚”、“换帖”、“择吉”、“过礼”、“背见”、“完婚”等繁琐的陈规陋俗。为给儿女择一佳偶,求婚一方家长须先请一媒人,谓之“请媒”。说媒者将男女双方写有姓名、属相、生辰的庚帖送到对方家中,谓之“换帖”。各自家中父母将帖放在灶神台上,若三日之内家中平安,再请阴阳先生合婚。相合者,即择吉日订婚,一般由男方确定日期并多以棉花、粮食为订婚的彩礼,棉花少则150公斤、多则上千斤,粮食少则几石、多则十几石。在男方提出娶亲时,女方有的还以种种借口有意推迟婚期,再次索要财物,俗称上“二道坡”。结婚前逢年过节两亲家互不往来,男女双方也互不见面,只能通过邻居、亲友了解对方情况。有时利用走亲访友、赶庙会等机会,经人指点互相窥视,惯称“背见”。 婚嫁礼仪贫富有别,灾年、战乱与鄱平年景有别。家境好者,骑马坐轿,雇请乐人(吹鼓手),新郎披红插花,新娘戴金银首饰、着锦装,大操大办,男方家中请执事,请喝礼生(即司仪)。结婚先一天下午,由男方执事们抬上敬奉女方祖先的献饭和礼品等送到女方家中,受女方家中款待后,再将女方的嫁妆抬回,名曰“抬拾摞”。 结婚日早上,男方骑马或坐轿到女方家,受招待后娶亲返回。新娘坐轿,新郎骑马,乐人吹吹打打。花轿至男方门前,由男方迎亲妇女搀着新娘踩着铺好的芦席或红毡进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之后进入卧室,名曰“入洞房”。新娘盘脚坐在炕边,新郎揭去红盖头,此为男女首次见面。从此,夫唱妇随,相伴终生。新郎若有残疾,娶妻之日有的还找替身。 贫寒人家婚事简单,粗茶淡饭招待亲友草草完婚。战乱或灾年婚事更简,有的往往由长辈将女儿送到婆家,或请媒人送去,就算了却婚事。 封建社会,女子一旦出嫁,便应一切随夫,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若遇丈夫去世,女方不得改嫁,得终生在婆家“守寡”。 建国前,童养媳屡见不鲜。多因女方家境贫寒,将未成年女儿送到男方家中抚养,以换得少量钱财度日。待女子长到十四五岁时,男方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称之为给童养媳“上头”。 有的人家孩子一出世,双方父母即为其订婚,称为“娃娃亲”。更有甚者,还有指腹为婚的。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男女双方始得婚姻自由,买卖婚姻即被视为违法,妇女社会地位从此提高。迎亲嫁娶,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趋文明进步。50年代多为马车娶亲,新娘嫁妆多是茶具、棉被、床单、镜子之类。亲友常送面盆、纸画等小礼品,随车送行。60~70年代,娶亲多用拖拉机,只是嫁妆的种类、档次较前有所提高,其他无多大变化。80~90年代,娶亲多乘小汽车,送亲者也乘中巴车,嫁妆也由黑白电视机发展为彩色电视机,一般日用品也变为洗衣机、收录机、电风扇、丝绒被等高档家用物品,其花费也日趋攀高。
编辑:秦人
|
|
|
|
|
|
|
图片热点 |
|
<%
Set rsKind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k = "Select top 7 * from ziyuan_content where classid in (Select classid From Ziyuan_Classname Where classcname='景点介绍') order by id desc"
rsKind.open sqlk,conn,1,1%>
<%WHILE not rsKind.eof%>
|
<%
rsKind.Movenext
Wend
rsKind.close
Set rsKind = nothin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