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岁时节令习俗
2011-11-8 19:40:40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春节 春节称为“过年”。旧时进入腊月下旬,便开始磨面、碾米。20日至23日3天之内,打扫室内外卫生,清洗灶具、用物,使家内焕然一新。23日这天,殷实之家杀猪,贫寒人家杀鸡,迎接灶神,做白面烙饼、灶糖献在灶前。30日下午家家查门,贴门神对联。晚上,族人聚集一堂,在祖先牌位前烧纸、磕头、放鞭炮。全家吃年夜饭,主食一般为饺子、包子,上有酒菜等。家长向所有家庭成员散发“压岁钱”。全家或族中人在一起拉闲,谓之“坐夜”。
正月初一早起,先敬神祭祖(包括给灶神和祖先献饭),鸣放鞭炮,再吃早饭。早餐主食多为面条。饭后向族中、村邻长辈拜年。受拜者向小孩散发核桃、糖果、零钱。新婚媳妇必遍拜族中各位长辈,受拜者赠给礼品。
正月初二,外甥拜舅,婿拜岳丈,出嫁之女拜娘。新婚夫妇这天须前往岳父家拜其族中所有长辈,受拜家设宴招待“新女婿”,并赠给礼品。初三、初四日其他亲友互访。初五日,家家放炮“驱穷气”,吃搅团,迎来富裕。
正月初七过“人七”节,户户吃关魂面,忌动刀、针等利器。寓意家人魂灵早归,新的一年内无病无灾。正月十二日,为老鼠嫁女日,忌用石磨(相传老鼠嫁女成婚在磨眼中进行)、刀、针。土桥塬一带于正月十三日过“杨公忌日”,相传是纪念宋代名将杨继业,这天男不出工,女不穿线,并忌动利器。
元宵节 本县人将此节仍看作是“过年”的继续。因此,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节前,各大集镇皆是灯笼市场,人们热心忙着为孩子买灯笼,为亲戚送灯笼。正月十五日晚,家家屋里院中燃蜡点灯,小孩嬉游灯笼,大人聚集一起饮酒拉闲。正月十六、十七日大路上人们熙来攘往,这天讲究“追女子”,“看女子”。
补天补地节 土桥塬一带于正月二十日过此节。这天早饭前,家庭主妇当众撕饼一块抛向屋顶,另一块掷于地下,以纪念女娲神。之后,全家人吃自做的“补天饼”。中塬和北塬无此俗。
燎干节 本县人们以为“干”是除污祛病的神物。正月二十二日要打扫各处卫生,下午在大门外煨火“迎干”。二十三日早晚煨火“燎干”,让小孩烤手脚、胸背,以为可除病灾。二十四日又煨火送干神上天。这几天忌用各种利器,若急用必在燎干时借其火燎过再用。
二月二 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抬头之囝。旧时人们于清早在泉、井边焚香供奉龙神,盼望龙在年内治水,保风调雨顺,不兴风作浪。如今,敬龙神的习俗已无,但农家这天做形似小龙(蛇)的馉饳为节日食品。中塬一带旧时有用榾柮(打土块之农具)满地砸之俗,意为赶砸庄稼之害。
清明节 祭祀祖先之日。这天家家户户男人带冥币、香纸和黄白纸剪成的“串钱”前去祖坟磕头燃化,并将一串串纸钱插于坟头,名为“记坟”。建国后,机关、厂矿、学校组织干部、工人、学生向烈士墓致哀、敬献花圈,谓之“扫墓”。这天男女青少年荡秋千。
端阳节 俗称“端午节”,农家户户吃粽子、粘饭、门插艾蒿,趟露水。讲究小孩穿裹肚,手、脚戴五色线拧成的“花花绳”,“七窍”涂抹雄黄。给新嫁女儿送新衣、草帽、裹肚。节日之前给亲戚小孩送裹肚。 六月六 人们视此节为晒衣节。这天许多人翻箱倒柜,晾晒衣物,以为这天晒衣可防虫蛀鼠咬和霉变,故有“六月六,晒六绸”的说法。
七月七 家家户户做干饼让孩子们吃食玩耍。年轻姑娘和媳妇结伙用禾草、瓜芦做成“巧娘娘”(织女)塑像。节日正午烧香化纸从野外将巧娘娘请回,供奉于堂屋祭拜,晚间夜深人静后又烧香送于野外。将豌豆泡成的嫩芽掐下放入水碗中,在灯影下观看形态各异的投影,以此判断各自往后的职业和命运。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十五”。家家户户讲究团圆,外出入回归,新婚女子必须回婆家过节。晚上家家庭院摆设香案供桌,向月亮敬献干粮、各种新鲜瓜果。尔后,全家聚坐院中,一边分食供品,一边赏月。
重阳节 俗称“九月九”。民间以粘米和红枣做成粘饭、甑糕、粽子,并用白面做成枣糕作为过节食品。中塬一带有娘家给新嫁女子送重阳糕的习俗。每糕用数斤面做成圆盘形状,以红枣镶成图案、节日这天专程送给新婚女子,名为“追九月九”。
十月一 为鬼节。此日下午人们去祖坟烧香化钱和烧化纸衣,有的人家半夜人静在门前画个半圈烧纸钱。意为安抚死去的祖先平顺过冬。
五豆节 腊月初五过五豆节,以五种豆、米煮成粥,有的还加进大枣、杏仁作为节日食品。土桥塬还用五豆来喂畜、禽,涂果树,盼望来年人健畜旺,家庭富裕。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农家清早多食“腊八面”。小孩这天玩“冻冻”(冰块),即将各类粮食、菜叶放进水碗冻成冰,预测来年庄稼收成情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