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生产习俗
2011-11-5 19:32:00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本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偏北,北山南塬,面积各半,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 性季风气候,是古代周、秦、汉、唐京畿要地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陕西省粮、棉、油、肉以及苹果、酥梨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大麦、玉米、糜谷、油菜、棉花和果树等。
境内男耕女织,以农为主,兼养猪、牛、羊、鸡和搞其它副业。
每年清明前后,原区点瓜、种豆、种棉花和早秋;山区种玉米、豆类等。原区芒种前收油菜,芒种时收小麦、种玉米;山区芒种时收油菜,夏至时收小麦,中伏种油菜、荞麦。原区秋分时收秋,种小麦;山区白露时种小麦。由于糜谷产量低,成熟晚,原区很少种植。
从70年代开始,北部山区人民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面积栽培苹果、酥梨和葡萄等,后又扩展到平原地区,改变了农业内部结构,使全县由过去单一的粮棉种植,变为果粮生产基地。
在备耕、种植以及管理办法上,山区和平原大体相似。每年夏收后,先深翻土地,耙耱保墒。种麦时,如墒情好,则采用耧播的办法;墒情不好,就冲沟撒种(俗称“冲行子”),或者先撒种子,再犁地(俗称“滚籽”),也有少数人用锄耪种的。
夏田作物,种植最早的是棉花。播种前,先整理棉田,用犁深翻、耙耱和施足底肥。到春季,“春骨朵绽,种棉蛋”。其次,麦收前后种玉米、高梁、豆子以及荞麦和苜蓿等。糜谷种得最晚,农谚说:“伏里寻针”就是这个意思。棉花、豆子、玉米、高梁都是犁冲行子,人力点种;其余大都是撒种。
在管理上,麦田要冬季施肥,十冬腊月耱地或碾地保墒。春季棉花出苗后,要及时拔苗、定苗、中耕、锄草。春季玉米、高梁也要拔苗、定苗、施肥、中耕、锄草。糜谷作务较细,一般习惯是“湿锄糜子干锄谷”,并要按墒情拔苗、定苗。果树作务与麦、棉完全不同。在冬季要剪枝、施肥和冬灌;春季疏花、疏果、防治病虫害,还要中耕除草;夏季主要是剪枝、环割、施肥和浇水等。
新中国建立后,本县农村除以农为主外,80%以上的乡姑、农妇在家土织土纺,出售土布。其它副业有:县北乡一带的烧房(如刀陈的黄酒在清代就有名气);泔河两岸利用自然水利资源开设的土榨油房以及熟皮制革和染房等;县南乡还有钉锅、钉秤的,这些工匠揽工做活,行程很远,西至甘、宁、青一带,南到四川等地。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