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娶礼仪,清时以“六礼”为重,“韩俗止有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请期俗称言告(即择定结婚日)”,“言告以花布表礼,间有用银者。大段婚姻论财,而细民为尤甚。”“亲迎用鼓乐,请一人知礼者佐行,谓之陪客。女家具妆奁,请亲属来送。是夕,设花烛成合卺礼。次日,夫妇拜祠堂及尊长,妇之姑姨诸母,悉来看女,送馄饨,名曰‘捻饭’。三日婿同妇拜丈人丈母,名曰‘回门’。即日归,虽远路不得经宿,宿者辄为不祥。”
民国时期,大部分婚姻,先由媒妁联系说合,然后相亲、定婚。礼银多为银24两或银元24枚,称为一份礼。还有衣料数件,棉花10斤。婚前一日,男家派人抬全猪(已宰)和礼品到女家祭祖,称为“祀先”,女家多留半个猪,并将妆奁嫁衣(俗称“赔送”)由来人抬回男家。婚日男女家皆设宴,亲朋前来祝贺。新郎盛装,插金花,披红绸,骑马率轿到女家迎亲,女家设宴招待。宴后,新郎拜见女家长幼及亲朋。新娘穿龙袍,戴凤冠,由舅父抱送入轿,女家众亲友骑马坐车相随至夫家,名曰“送女”。富有之家则有三乘五乘轿,迎姑送姑皆坐轿。夫家燃放爆竹,红毡铺地,引新娘至厅房,拜天地、祖先、尊长、亲友。第二天拜本家和邻里。抗日战争时期,城乡间有举行新式婚礼者,男着中山装或西装,女穿旗袍,戴蒙头纱。婚礼上,证婚人读结婚证书,男女双方主婚人致祝词,来宾代表致贺词,夫妻交换饰物(多为戒指)等。
建国初期,革除旧习,婚礼大为简约。男女经介绍人介绍认识后,可自由交往,相互了解,经一段恋爱后,可以定婚。婚礼亦很俭朴,男女只要在所在地政府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设一两席甚或以茶点招待近亲至友,举行简单仪式,婚礼即完成。新妇翌日下地劳动。赔送妆奁,亦甚简单。幸福新家庭在共同辛勤劳动中组建。这一革新,人民拍手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