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10-7 14:44:0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本县运输工具起源较早,种类繁多。今摘其要,略记于后。 扁担:是民间人力担挑工具,川、塬、山区普遍使用。扁担多用桑木制成,扁形、宽约2寸,长约6尺,两端系绳可挽筐、架、箱。秦岭山区打柴运草还有尖担,中间扁两头尖,长不过5尺,上陡坡,拐弯比扁担灵便,一般可挑60~100斤。今除挑水担柴外,扁担运输已少见。 背篓与背架:背篓与背架,为人背货物的工具。背篓用毛竹编制,有两种,一为平底,川塬地区多见,山区次之;一为尖底,见于西部山区,用于背粮、运肥、背木炭等,高远山区,至今延用。背架,木制背运工具。背运途中可用丁字木(俗称搭拐子)支撑,使人两脚与其成三角支点,借作暂短歇息。 滑竿:古称肩舆,上有篷盖的座或躺椅,穿两根竹竿,中座或躺,二人或三人肩抬,是一种简单的客运工具,民国时期多见于宝鸡到汉中一路。民国二十八年(1939)统计,本县有滑竿70副。十里铺新申各厂资本家,别墅建在北坡台田上,早出晚归乘滑竿,本县解放后绝迹。 人力车:是川塬地区常见的运输工具,形制有四: 1.手推独轮车。俗称“卡娃车”。传为三国诸葛亮同蜀地车工共同研制的运粮车,小巧玲珑,可载物200斤,能在山区道路上推行,被誉为“木牛”。民国二十八年(1939),本县有此车150辆。解放后1950年组织的县搬运工会,有此车160辆,形状为双辕杆,木制框架式。另有一种手推车,也是双辕杆,木制有箱,适于民间运送粪土。1954年以后,为双轮充气架子车所代替。 2.鸡公车。古称“鹿车”。民国时由河南、山东传到本县。其结构与手推车大体相同,车轮较大,直径约2尺,车身略高,上有护轮木架,两侧可载人运货,负荷300斤。由于推行时能发出吱吱叫声,故又称“蚂虾”车,今已绝迹。 3.洋车。或称“东洋车”,抗日战争时期由西安传人本地,系人力充气双轮车,上有折叠篷盖,形如靠椅置车轴上,可载客一二人。解放前多见于县城马路上,为上层人物和阔人所用,解放后改为脚蹬三轮车,县运输社曾有4辆,1965年废弃。 4.人力架子车。1954年,县运输社一次由青岛市购入154辆。比手推车载重量大,装卸方便,转向灵活,适应性强,既能拉货物,也是交通工具。川塬平地一般可载450公斤,加重者可载货600公斤以上,是城乡群众短途运输工具。随着机动运输工具的发展,长途运输中逐步淘汰,在农村仍不失其特色,川塬地区几乎户户皆有。 驮畜:驮运山区最多,川塬亦见。民国二十七年(1938),全县驮畜1796头,其中:驮骡690头,马66匹,驴1040头。人力架子车的兴起,使驮运衰落,今山区也少见。 畜力车:是古老的运输工具,车形多达10种。常见者有三: 1.轿车。秦代称辐輬或辎,造形美观,华丽轻便,装有固定车篷,以骡马驾,多用于载客,坐三到五人。 2.铁木轮大车。或称“硬脚车”,坚固笨重,多用于载货和运送粪土,骡马驾称马车,牛驾称牛车。有单套、双套和三套,载重量500~1000公斤,日行25~30公里,骡或马驾者可行驶40公里,川塬地区较为普遍。民国二十七年(1938)本县有此种车150辆,运行于宝鸡、凤翔、虢镇、岐山之间的大车道上。[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