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以厚葬死者为“尽孝”,封建官吏丧父丧母要解职“丁忧”。安葬时,相风水,择穴位,砖箍墓。寿衣、棺木都极讲究。还要给亲友送讣文,请鼓乐,散满天飞的孝,大宴亲朋,借此以扬父母,显名声。贫寒人家只能降格以求,但为了“尽孝”,也只好债台高筑了。
丧事礼仪最讲究,吊奠、着孝服祭礼,都有一定规格。女儿女婿外甥重孝,穿长孝衫,奠猪、羊,送铭旌。常丰乡一带,长子、长孙、女婿,穿的孝服还有红拉头、白拉头之分。女婿要送10斤左右的一对大蜡烛插置灵前。
安葬死者,前数日要举行隆重的吊唁活动,书写怀念挽联,设坛念经,以缅怀死者,祭奠有“儒奠”、“道奠”之分。儒奠须请有一定学位的人作礼宾,举行“行礼”仪式。在鼓乐声中,由八位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清时戴顶子)的礼宾在灵前唱礼曰“致祭孝男或陪祭孝眷就位,鞠躬,拜……”,而且引孝子走来走去。还组织四名以上的儿童朗诵诗经上的“蓼莪”、“灵趾”等章,叫作歌诗。所有陪祭的亲眷,都有一篇祭文,于灵前由礼宾当众代读,叫作“读祝”,内容以颂、忆、慰、挽为主。另外,还有“通神点主”,请有声望的人,在死者神主牌上将原写的“
王”二字用朱笔划竖加点,叫“通神点主”。这样的祭礼仪式源出于周八佾之祭的简化,只有富户官僚才能办到。清代以前没有功名的人家,即是有钱也不准为父母作“儒祭”,建国以后,丧事中的封建迷信,奢侈浪费被荡涤一空。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