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陋习流弊
算命
即推算命运。算命先生用宿命论推测人的生死、财富、吉凶祸福。利用“打时”、“测字”、“麻钱摇卦”、牛角“跌卦”等形式,察颜观色,使求算者说心里话,按照求算人的口气,胡拉乱扯地得出一个是非含糊的结论,坑人骗钱,甚至酿成灾祸,造成人命。
抽签
是一种崇拜偶像的迷信活动。向寺庙里的偶像问吉凶,查祸福、病疾、财帛,寻人找物。寺庙神堂设有签筒,内有20多根竹条,上写签号。抽签者入庙焚香烧表,顶礼膜拜后,双手端着签筒斜着上下摇动,直到掉出一支签后,由寺内和尚或道士按签号查签簿解语,测签者按签文以抽签者之求解释,并收取报酬。
伐神
是巫婆、神汉进行的迷信活动。群众把巫婆叫活将军,男巫叫马脚。是用请神、送病、驱鬼叫魂,用魔术手法设药,用烧替身草人等手段欺骗、愚弄群众。
闸庄
是搞“驱鬼、镇魔”的骗人活动。过去,有的村因传染病流行,或出现人畜突然死亡,或发生某些意外事故,则认为这里“庄犯了”,是撞了太岁,土神降怪,魔鬼入庄等,即请阴阳先生“念经安土”。有的则请巫婆、神汉夜间“驱鬼”,在村外“烧草人”,用“雷碗打鬼”,“用符砖放炮”,烧纸镇压,欺哄群众,骗取钱物。
祈雨
俗称取湫,过去逢干旱年份,群众盼雨心切,求神祈雨。抬着所谓“神轿”祭湫池,取湫水,人人赤脚,头戴柳条帽,嘴念“南天一首经,天天把雨落,早下连阴雨,搭救万民活”的歌词。把湫水取回后,如巧遇天降雨,就认为是神灵应验。
赌博
也叫耍钱,是旧社会遗留的一种恶嗜。赌博形式有“拉宝”、“掷骰子”、“掀纸花”、“打麻将”、“推十点半”、“推牌九”等。赌博的场合叫“赌场”,主持者叫“赌头”。逢年过节、庙会和给年长的死人守丧期间,一些赌头便借机聚赌,造成一些赌徒倾家荡产,引起盗窃、抢劫,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建国后,人民政府明令禁赌,打击赌头、赌棍和屡教不改者。
第二节 社会新风
本县人民自古就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忠厚待人的良好风尚。建国初期,随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干部下村步行,肩背被褥,进城开会睡麦草铺,从不叫苦。姑娘找对象,“不图千顷地,只图好女婿”,轻财产,重人才。干部成婚一切从简,不摆宴席,开个茶话会,举行婚礼仪式。人们衣着多为土布,农民自筹经费创办农民夜校、扫盲识字班。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和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秩序,至今仍为人们称赞。
六十年代学雷锋活动中,热爱集体,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路途乘车争相为老弱残疾人让座,主动协助携儿背女和手提重物的上下车者,给灾民捐赠钱物相助,为五保老人、烈军属挑水扫地,拆洗衣服被褥。“文革”中此种良好风尚遭到严重破坏。
八十年代,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人们以振兴中华为目标,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涌现出不少文明单位和文明个人。到1989年底,全县文明单位(村)累计162个,“五好”(爱党爱国,生产工作好;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好;廉洁奉公,勤俭持家好;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好)家庭累计1.5万多户,占总户数的34%,双文明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6000户,占五好家庭总户数的38%。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高尚风格,受到人们的赞扬。争创五好单位、五好家庭,争当先进个人的风气正在形成。
拾金不昧
1960年5月,县人民银行押运员由曹家湾营业所提现金1万元,返回县城途中不慎丢失,陇中学生刘怀玉回家行至麻坊铺村,在公路上拾到后,就地等候1小时许,待失主返回寻找时,如数交还。事后,共青团陇县委员会、县文教局召开大会表彰了刘怀玉,《陕西日报》以“路拾万元交国家”为题作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