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佛教概况介绍
2011-10-20 16:45:5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隋代传入凤翔。唐中叶为极盛时期。据史志记载,当时境内有34处寺院。宋、元时,进一步得到朝廷的崇拜和支持,宋仁宗天圣四年(1023),在城内西街兴建普觉寺。元朝至元元年(1264),世祖忽必烈有疾,铸金佛高尺余,重35斤(忽必烈当时35岁)赐奉于本县城内大金佛寺内。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在金佛寺设僧纲司,主持教务。清时,全县佛寺约150余处,信佛者较多。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精神空虚,把寺庙当作避难场所,出家为僧者甚多。民国20年(1931),城西灵山净慧寺悟莲、柳林大佛寺王智月两和尚共同筹组凤翔佛教会,会址设大金佛寺,王任会长。从此境内有佛教统一领导机构,组织僧尼研究佛学,主持教务活动。32年(1943),王智月年老双目失明,不能主持教务,各寺院和尚委托凤翔籍信佛教的贾宗谊、郑子良、魏懋功、谭致和、赵华堂等人主持教务。贾为名誉会长,郑、魏分别为正副会长,谭、赵为会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中央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县境内佛教会组织及灵山净慧寺、柳林大佛寺、唐村通灵寺、长青罗钵寺、刘家沟百灵寺、南指挥清凉寺等寺院内居住的21名和尚及其活动给予妥善保护。由于无神论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一些和尚不愿为僧而还俗,加之教会部分成员年迈,后继乏人而渐趋解体。“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当作“牛鬼蛇神巢穴”被拆除或改作他用,佛教急剧衰落,至1985年仅有和尚3人。其一年迈,居住城内,由政府发给生活费,另两名住灵山重修的庙宇内。1988年底,有法师1人,和尚4人,教徒543名,分布于13个乡镇45个村,活动点为灵山净慧寺。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