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旧时日常饮食、节令饮食等习俗
2011-10-20 13:06:2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主食以小麦、高粱、玉米、小米为主,辅之以豆类、荞麦等杂粮。建国前,食用蔬菜以野菜如荠荠菜、苜蓿菜、蔓菁菜,还有绒花菜、灰条菜等为主,辅之以白菜、红、白萝卜,菠菜,葱、韭、蒜等。习惯于“一日三餐,不离馍面”。穷、富饮食区别在于主食的有无,蔬菜油肉的多寡。穷人在春荒时节多以野菜度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食小麦。蔬菜生产量大增,辅之肉蛋,乡村、山区遇粮食欠收年仍有食野菜者。
一、日常饮食
面条 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操作技术,制作出多种多样的食品,有擀面条(或机器压面)、扯面、刀削面、麻食面、浆水面、花花面、米下面、麦仁面、油泼辣子饼饼面等。县境内西、南、北乡多为臊子面,即以细面条,浇以肉丁、鸡蛋花、豆腐丁、红萝卜菜丁,辅之以黄花菜、木耳、葱韭青菜,佐之以调料汤。无肉丁者,佐以辣子清油调和汤叫“辣子面”(亦称素汤面)。东乡横水、彪角、虢王一带的风味饭有“浇汤面”或叫“涎水面”。用独特方法制成,以青油、辣子、香醋见长。少许薄、劲、光的或稍宽面条,浇上酸、辣、香的菜汤,每人每顿可吃十碗、十几碗,或更多,只吃面,不喝汤,味美可口,待客至诚。西北乡和西南乡一带又讲究“冒儿头干面”,待人淳朴、憨厚。
馍馍 蒸馍有馒头、油卷、花卷(一层小麦面,一层杂粮面)、包子、发糕等;烙馍有干粮、锅盔、油饼、煎饼、面饼等。通常以蒸馍为主。
汤饭 有拌汤、米汤、玉米糁子,冬季有小米粥。近年来,糜谷种植较少,玉米种植较多,大米调入增加,拌汤、玉米糁子、大米稀饭较多。
蔬菜 所食蔬菜有家生、野生之分。建国前,蔬菜种植面积较少,有自外运入的商品菜。本地人除城市和农村富户常有小菜食用,一般食用野菜。如遇“家中有事来亲朋”,就提个篮儿上街买菜。建国后,蔬菜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种也多。粗菜如白萝卜、白菜、黄瓜、北瓜、笋瓜、豆角、辣椒、洋芋、红薯等,细菜如红萝卜、葱、韭、蒜、芹、莴笋等,食用已较为普遍。
二、节令饮食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日 一般早饭为“臊子面” ,中午是炒菜、蒸馍。初五早饭家家赶“五穷”,食水饺,还有吃搅团的。正月十五日元霄节,早上吃臊子面,中午是炒菜、蒸包子,有菜馅包子、豆馅甜包子。还有捏成老鼠形状的,俗称“荐(jiàn)儿”。蒸熟后,放在粮囤、厨、箱、桌子等日用家俱上,取“辞鼠”、“灭鼠”之意。
二月初二 除要吃臊子面表示万物生机萌发而外,都要吃炒豆子,炕“棋豆”、“芝麻骨都”等干粮。春天来了,准备闹生产或出外谋生,备足干粮。
三月清明 大多数家庭不吃热饭,并用素食炒成供饭,以祭祀逝去的亲人,叫“寒食节”。
五月初五 亲友互赠绿豆糕、油糕、粽子,全家老幼饮雄黄酒,庭院内外遍插蒲艾,以示祛瘟避邪。
八月十五 亲友互赠月饼,日间吃水果、点心,晚上“拜月”吃月饼。
腊月初八 农户早饭用小米或大米做粥。富户在粥中加红豆、核桃、元肉、杏仁等;贫户加调料和炒豆腐、蔬菜。给家畜、家禽饲粥,在树木上涂粥。还要留剩粥,以示“岁丰”。
腊月二十三 祭灶神,农户多烙干粮馍作祭品,叫“灶干粮”,还吃甜灶糖。
除夕 年尽月满,一家人欢聚吃饭、饮酒,是为“馈岁”。苏轼在凤翔时有“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春磨”的诗句。乡邻以酒食相邀,谓之“别岁”, 苏公诗曰:“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除夕夜达旦不眠,全家吃“团圆饭”,叙别离之情,苏公有诗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久坐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叫“守岁” ,流传至今。
三、专用饮食
喜事 结婚时,女家一般吃臊子面,佐 以酒菜,叫“长路面”。男家设宴席待客。民国中叶,富户人家吃“倒数席”,也叫“孝顺饭”,即八个小菜佐酒,还有八个炒菜,再加八个吃饭肉菜。最后还带四个蒸馍,三个点心,两个稍麦包子,一张麻纸,叫“代衬”。把蒸馍夹肉块、酿米包起来,南乡还为客人备用竹编小提篮,带回去孝敬老人。一般人家为“八碗双上”,四菜四汤,主食馍头。现仍流传八个大菜,八个小菜喝酒,八碗双上,四菜一汤的习惯吃法。孩子满月,老人寿诞,一般是炒菜佐酒,主食臊子面,祝愿长命、长寿。
丧事 建国前,富户人家一般是“流水席”,六人一桌,连续供应菜馍,客人随到随吃,吃完就走。一般人家是“五碗饭”或“十碗饭”;贫穷人家还有菠菜豆腐汤。现在以五碗、九碗、十碗宴席菜饭居多。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