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校舍
文庙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有大成殿5间,崇圣祠大门1间,殿3间,名宦祠乡贤祠10间,棂星门1间。
儒学公署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有博文斋3间,约礼斋3间,大门3间(清乾隆年间均倒塌),明伦堂5间,敦说堂3间,敬一亭3间,教谕宅12间,东书房3间,训导宅7间。
鸡峰书院有讲堂3间,大门1间。石鼓书院为党氏废宅。详情无考。
民国元年(1912),县立高等小学校(1920年更名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成立之初,有大门1座,二门1座,讲堂3座15间,宿舍10间,操场1块,共占地5亩(此均系旧儒学废署改建)。
民国九年(1920),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成立,有教室3座,为土木结构大房,师生宿舍30间,为土木结构厦房。
民国十六年(1927),杨虎城将军捐建渭滨中学始成,有办公厅1座,教室6座,厦房9座50间。
民国二十九年(1940),私立大华中学(次年改为宝鸡县立初级中学)初创,改造古刹八角寺,落成土木结构房舍54间,窑洞4孔,运动场地3块。与此同时,县政府选择西关太白庙古寺筹建新校,“收集全县古庙古寺钟磬、铁旗杆及其它废铁烂铜,变价后作建校之资”。民国三十年(1941)下半年,首批建筑落成,有土木结构平房9栋45间,其中教室6座36间,此后逐年投资扩建,至1949年,建成西府规模最大的中学,有礼堂1座,为砖土木结构古式建筑,长12间,宽5间,四周有环廊,34根红漆明柱依次而排,礼堂内可容纳400余人,是旧宝鸡颇有影响的建筑(1960年拆除)。民国三十二年(1943),县城镇中心国民学校(原一高小)拆除奎星楼,修建沿街砖木结构二层楼9间,楼上设3个教室。
民国年间,其余学校,大部分借旧祠破庙以避风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栖身于马营火星庙,女子第一初小在县城内马王庙,第二初小在虢镇北门外菩萨庙。乡间学校,一般均设在祠庙,偶有村民集资建房,亦是低矮窄狭,十分简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每年都有学校基建维修专款。但1966年以前,除县政府直接投资的虢中、虢小和县直中学面貌改观较大,有砖木结构大跨度教室外,其余乡间小学仍以维修为主。大部分依然在旧祠破庙上课,桌凳问题亦未彻底解决,有搭木板的,有垒土台的。
1966年,宝鸡专署下拨给本县普通教育基建款50000元,县财政安排给小学零星土建专款20000元,采取与群众集资相结合的办法,投建城镇小学2所,农村小学10所,农业中学2所,总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农村首次出现了砖、土、木结构的大跨度,宽敞明亮的教室。
1978年始,县教育局发放木质课桌凳制作补助款,每套补助10元。两年内群众自力更生制作课桌凳22960套。1980年,县政府提出“彻底推倒土台台,实现课桌凳木质化”口号,一举追加专款83000多元。
1981年,改善办学条件列入市、县重点项目,宝鸡市财政拨给本县维修校舍专款40万元,救灾款20万元,县财政投资5万元,教育经费节约5万元,共计70万元,动员社队集体投资123.96万元,学校勤工俭学投资2.47万元,总计200余万元,全部用于校舍维修和教学设备添置,共改建和维修校舍1191间,32255平方米,砖砌围墙1075米,打土围墙7845米,购置制作课桌凳4922套。至此,全县基本上推倒了土台台,不少学校还购置了幻灯机、录音机、风琴、图书等。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兴学办学热情陡起。群众集资办学,形式多样,有村办企业利润提留、固定资产转让、发动群众投工投料、个人捐助等。1982年,新建和拆迁校舍33所,扩建公社中学17所,建筑面积达49600平方米,其中改建土木结构为砖木结构校舍968间,维修危房699间。
1983年,贾村镇文酒建筑公司,在经理乔世英倡议下,从企业积累拿出50万元,兴建学校,1984年竣工。建成三层教学楼、师生宿办楼各1幢,师生灶房餐厅1座,游艺、图书楼1座,砖砌围墙,新置校门,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教室宽敞明亮,装饰色调和谐。
1984年,县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对热心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嘉奖,集体单位投资在10万元以上,个人捐款在万元以上者,予以立碑嘉奖;集体单位投资在5万元以上,个人捐款在5000元以上者,予以挂匾嘉奖。推动了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普及初等教育。到1985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总投资达945.1万元,其中群众集资855万元左右,县财政基建投资两年共100万元。全县共新建校舍2906间,建筑面积66853平方米,维修校舍5891间,148022平方米,新做课桌凳8586套,新砌砖围墙142410米,打土围墙12592米,新建校门394座,修屏风138个,建花坛537个,新建会议室649间,新建四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254间。全县所有学校配装了门窗玻璃,粉刷了室内外墙壁。校门、旗杆、围墙俱全。
县直属学校中,虢镇中学1981年在原有教学楼1440平方米的基础上,新投建1幢图书实验楼1580平方米,内设物理、化学、生物、电脑实验室和简易语音室。
虢镇小学,1984年由县财政拨款40万元,投建1幢工字形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
虢镇初中,1985年市、县投资51万元(县31万,市20万),在校园北侧建成四层教学楼1幢,1889.5平方米,教学实验楼1600平方米。
1985年,县政府嘉奖集资办学先进集体和个人,为4个单位和1名个人立碑:
宝鸡县文酒建筑公司,集资50万元(校舍情况承前略)。
宝鸡县陵原乡宝陵村,集资37万元,1984年2月动工,8月竣工,建成四层教学大楼1幢,装置暖气,修建浴池,配添花坛,新砌围墙,总建筑面积2172平方米。
周原乡五联村,集资11.5万元,新建砖木结构教室5栋、宿办楼1幢、灶房贮藏室1座,共计50余间。
陵原乡紫原村,拿出建筑队积累资金13万元,建成两层教学楼1幢,480平方米,平房92平方米,翻修旧房48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