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刊
民国二十五年(1936)元旦在河南郑州创刊的《通俗日报》社,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迁来宝鸡,同年4月1日出刊,为本县最早出刊的报纸。该报为4开4版日报,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时停刊,共出3600多期。社长盂紫平、副社长杜建英、孟庆长,下设编辑、经理、印刷3部。
《西北晨报》,民国三十三年(1944)4月1日在宝鸡创刊。本报为陕西省第九行政公署主办,专员温崇信任董事长兼发行人,本县县长王静涵任社长。民国三十七年(1948)3月停刊,出刊1400多期;同年7月复刊后改名为《统一日报》,4开4版,至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出刊约370多期,发行约2000余份。此间由社长张天儒兼任,总编辑张敏之、统子云。设编辑、经理2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夏,《行都日报》社由河南洛阳迁来宝鸡东大街(今解放电影院对门),4开小报,出刊不到1年即迁回原籍。社长梁志超,总编辑张覆之。
民国三十六年(1947)秋,由郑剑泉、杜建英、韩文慧、陈影平、高冠英、李润生6人发起筹办《新世纪晚报》,是年5月创刊,每日下午6时出刊,4开4版;发行千份左右,至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停刊,共出400多期。
《正气画报》分西安版和宝鸡版2种。民国三十七年(1948)2~3月在宝鸡以试刊形式出过两期,后停刊;次年5月继续出刊,名日日报,实为三五日出4开4版1张,一、四版为国际新闻,铅印;二、三版为“街头巷尾”、漫画,石印。发行300份左右。发行人兼社长杨觉民,名誉社长李樾村,经理张佑铭、张据生,编辑兼会计卢亚夫。
《正义报》,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创刊(原名《正义通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误批为《正义报》),出刊不几期宝鸡解放,随即关闭,社长兼经理杨新亚,总编辑梁雨农。
1949年宝鸡解放前夕,《通俗日报》社和《统一日报》社负责人纷纷逃跑,为维持其残局,由杜建英、张敏之出面创办《新闻晚报》,日出刊8开1张,共出刊27天,宝鸡解放时关闭。
《宝鸡县报》是中共宝鸡县委机关报。1956年10月1日创刊,初为周报8开2版,继为周三报,16开4版,后改为周三报4开4版,由邮局发行,发行量达万余份。1958年11月4日县制撤销时停刊。
第二节 广播
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政府购回第一台建电牌五灯直流收音机,每天用它抄收中央广播电台《记录新闻》,经编排后刻印成《广播新闻》小报进行宣传,民国二十六年(1937)终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2月县人民政府收音站仍利用收音机每晚抄收中央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录新闻》,编成小报进行宣传。
1956年2月,县有线广播站正式建成,并开始播音。分别转播中央、陕西、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重要节目和自办节目两部分,全天播音3次共5小时。站内设立了事业组、技术组、编播组、秘书组和广播电视器材维修经理部,外设坪头、县功转播站,全县38个。乡镇均设广播放大站。1984年9月正式成立宝鸡县广播电视局,与县广播站一套人员,合署办公。
1956年,县广播站有500瓦扩大机1部。1960年,500瓦扩大机增加到4部,输出功率达到2000瓦,机房设置增音机1台及话筒、电唱机、录音机、收音机等收录、播音设备。1970年,全县有扩大机21部,其中已建立广播放大站的18个公社各1部,总输出功率7250瓦。县功机房增配SB—2示波器1部,6035型万能电桥1部。GB—9B真空管毫伏表1部、XFD—6型低频信号发生器1部,录音机6部,四速电唱机3都,半导体三用唱机5部。1971年,公社广播放大站增加到29个,扩大机全县增加到60部,98%的生产队通上有线广播,到1974年通洞、坪头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以后,全县39个社(镇)共有扩大机40部。为了提高广播信号传输质量。克服线路长、中转环节多的弊病,1973年首先给西部山区各公社放大站安装了载波机,1974年全县36个公社(镇)实现广播载波化。
1985年底,坪头、县功两区转播站和38个乡镇广播放大站共有各种型号扩大机42 部,并普遍添置了与之配套的前机、录音机、电唱机、收音机等设备。县站机房设备有:CY—6型通用前机增音机1部,CYZX400W扩音机2部,广播载波发送机2部,过流报警直流电源机3部,5KVA交流自动调压器1部,L—602型录音机2部,调频转播接收机2部,四速电唱机2部、SQ3—2型话筒2只等。
截至1985年,驻县中央、部、省、市属企业和县属单位共建广播室(站)65个,其技术设备有不少超过了公社广播站。
1955年县广播站筹建时,即始做有线广播线路勘查设计和准备工作,1956年元月开始,奋战40天,完成全县第一批广播线路栽杆架线工程,安装小喇叭110只,2月12日(正月初一)正式播音。1956年共架设广播线路255公里,利用电话线路12.5公里,安装高音喇叭7只、小喇叭550只,使虢镇、阳平、慕仪、周原、千河、清溪、磻溪、天王、杨家沟9个乡镇群众,年底听到了县站的声音。群众高兴地称小喇叭是“没字的报纸”、“讲政策的好于部”。到1969年,全县广播专线累计达700公里,喇叭总数增加到12100只,入户率由1966年的4.5%上升到13.54%,全县通广播的有22个公社,328个大队,2072个生产队。
1971年架设县到区社广播专线140公里,更新线路42.42公里,累计专线800公里。使98%的大队、97.8%的生产队通上广播。小喇叭入户率达到47.8%,到1976年,全县三级广播专线达到4150公里,实现社社队队通广播,小喇叭总数90170只,入户率达到90.51%。1979年,小喇叭入户率达到90.69%,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逐年增加,广播线路维护措施不力,1979年后,小喇叭入户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据统计,全县小喇叭入户率1980年为90.41%;1981年为88.96%;1982年为80.14%;1985年为70.39%。
县站和坪头、县功两个转播站共配备10名线路员,常年维护从县到各乡镇的广播专线,各乡镇放大站各配1名专职线路员,常年维护从乡镇到村的广播线路。村到户的线路维修,由各村电工兼管。
1989年,宝鸡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建成,5月开播,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并用。全县拥有电台1座,区广播站2座,乡广播站36个,村广播室200余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县广播站自办节目:
1.新闻性节目。建站初期曾以《新闻》、《新鲜事》播出,以后又以《本县节目》、《本县新闻》、《各乡镇联播节目》、《简明新闻》、《渭水之滨》等名称播出,以消息为主,短而快地及时宣传县委和县政府指示、决定,报道县内重大事件和新鲜事物,总结宣传先进经验及英模人物。每次播出10到30分钟。
2.教育性节目。概言之可分两类:一为知识性——破除迷信,普及科学知识而举办的《科学知识讲话》、《学科学用科学》、《科学与技术》、《生活与卫生》、《大众知识》节目;一为理论性——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发布的重要法律、政令和政策举办了《学习》、《法制园地》、《党的生活》、《农村生活》等节目。
“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广播制造谣言,欺骗舆论,造成严重混乱。县广播除转播中央、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上述内容外,在学习节目中举办专题讲座。1976年7、8、9三个月,县广播站少数人在原县委副书记强志敏唆使下,配合“四人帮”篡党夺权,利用广播制造“与县委对着干”的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县广播站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在学习节目中举办关于检验真理标准讲座。1979年,国家连续公布7个法律条文,县广播站将这些内容编成29讲,先后在《刑法讲话》、《法律知识》、《刑法问答》等专题节目中播出;1980年,增办《党的生活》专题12个,播出161讲;1981年举办《科学与技术》、《生活与卫生》(后合并为《大众知识》)专题节目。
3.文艺节目。文艺类节目先后以《文艺》、《歌曲》、《革命文艺》、《革命歌曲》、《戏曲》、《音乐》、《周末文艺晚会》等为题播出,以陕西地方戏曲为主。1956年曾组织1个业余文艺通讯组和演唱组,定期组织清唱晚会。1969年以后,江青宣扬的8个“样板戏”陆续出现,县广播站在文艺节目中轮番播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录制戏曲、曲艺、歌曲、音乐,1983年又购进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录音带,以满足听众要求。
4.服务节目。建站初期,主要是播送天气预报、通知、启事等内容。1981年增办《广告》,1984年6月增加《听众之友》节目,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985年2月,开始举办《信息》节目,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提供信息。
县广播电台开播后,每天播音6小时,其中转播上级节目2.4小时,自办3.6小时。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