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构成 本县家庭历来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成。其构成,多为父、子、孙三代同居,祖父、父、子、孙“四世同堂”者较少,曾祖父、祖父、父、子、孙“五世同堂”者,除富户外,贫家少有。民国以前,人们盼望人丁兴旺,讲究“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一些旺宗大家,人口多达二三十口,寻常大户亦有十余口。民国二十二年(1933),全县总人口为216702人、37392户,每户平均5.8人。因灾荒人丁死亡流离,二三口之家和单身户居多。民国三十七年(1948),全县户均为3.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变化,家庭结构和规模亦发生了变化,父、子分爨,以夫妻、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居多,父、子、孙同居者次之,“四世同堂”户很少。1949年全县为71634户,户均4.6人;1959年为80333户,户均4.4人;1965年为465057人、90135户,户均5.2人;1970年为529559人、97264户,户均5.4人;1976年为110711户,户均5.4人。1977年以后,户均人口呈减少趋势。1979年,全县为118817户,户均5.2人。1982年总户数为125954户,户均4.9人,虢镇镇户均只有3.5人。1989年为646244人、145823户,户均4.4人。 封建社会家庭奉家长制,家长掌握经济大权,居支配地位,用“忠、孝、仁、义”教化每个成员,以“三从”、“四德”规范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庭之封建陈规戒律逐渐革除,风范与前大不相同,家庭遇有大事,所有成员共同商量,或开家庭会民主商定,已成为新社会的家庭风范。 第二节 尊老爱幼 县功镇张家什字村青年媳妇李召召,数年为瘫痪婆婆洗脸、梳头、拆洗衣被、接屎倒尿,附近村子唱戏、演电影,她用车子拉着老人赶会看戏。县妇联曾号召全县妇女学习李召召,争当好媳妇。 杨家沟乡大王村党支部副书记罗爱有,多年如一日,孝敬患精神病的公婆,备受村人赞扬。公婆去世后,三位嫂子亦相继去世,她主动承担起三位兄长、五个侄儿的吃穿和家务,使他们冷有衣,饥有食。侄儿们长大成人,她又身代母职,为侄儿们娶媳妇,待侄媳如亲女。侄媳们敬重她,村人赞扬她人品难得。 蟠龙乡西营村孙爱英持家勤俭,尊老爱幼。婆母中年去世,她抚养三岁妹妹、两岁弟弟使他们读完高中。在她主持下,家庭和睦,日子幸福。 清溪乡张军,家中遇难,入赘千河乡司家崖村寡妇黄惠霞家。黄有公爹和三个孩子,张视如亲爹亲子,全家和睦相处,互敬互爱。黄的公爹赞扬张军比自己的亲儿子还好。 天王镇柏坡村妇女康引妹,一家四代十二口人。她多年任村里接生员,工作认真负责,尊老爱幼。对年老多病婆母尊敬体贴,为老人洗脸、梳头、端饭、烧炕、煎药、做病餐,用自己的钱给两个儿媳买衣服,用自己的鸡蛋给儿媳补养身体。婆媳互敬互爱,全村有名。 慕仪乡凤朝村妇女刘录巧,十八年侍候患病公婆如一日,时时体贴周到。用娘家给她送来坐月子的鸡蛋为婆母养病。婆母去世,她更加关心公爹衣食,并承担起抚养三个弟弟的重任。她跟会赶集回来总不忘给老人、弟弟买吃喝,先后为两位弟弟娶妻成家,弟弟们待她如母亲。凤朝村人夸她是全村第一个好媳妇。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