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遗址位于斗门镇东南。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斗门镇北所见残碑记载昆明池地界“北极沣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圆柳坡(即今常家坡),西极斗门”,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在上林苑中开凿了著名的昆明池。池周匝40里,因模仿昆明滇池的规模,故名昆明池。昆明池用以操练水师,供长安城用水,供皇室游幸,又是关中大运河漕渠和明渠的主要水源。 唐代几次疏浚昆明池,并把沣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汉时风貌。约到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变为大片农田。6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谦盈勘察后,在《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1980年《考古与文物》创刊号)中,把昆明池分为汉昆明池和唐昆明池,并认为“唐昆明池的范围比汉昆明池要大一些”,“(唐)昆明池遗址今日从地面上仍然清晰可辨。遗址是一片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的洼地,地势比周围岸边低2~4米以上,池的南缘就是细柳原的北侧,即今石匣口村,东界在孟家寨、万村,西界在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沣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汉代昆明池“北缘在今常家庄之南,东缘在孟家寨、万村之西,南缘在细柳原北侧,即今石匣口村,西界在张家村和马营寨之东。池的面积约十平方公里”。他勘察中还发现昆明台和豫章观遗址,在万村西北约一公里处;白杨观遗址,在孟家寨东南;细柳观遗址,在石匣口村西约100米处;宣曲宫遗址,在沣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带; 据《关中古语》记载:“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织女石像原在常家庄村北,牛郎石像原在斗门镇绒加工厂内,两石像东西相距约3公里。牛郎石像,下身埋于地下,上身露出地面约l.9米,保存比较完整。石像五官清晰,发丝雕痕缕缕可见,身穿交襟式上衣,腰间束带,短发、阔额、宽眉、硕颌,男性特征十分明显。织女石像.高2.3米,身着右衽交襟长衣,双手环垂腹前,整体作跽坐状。口鼻部分曾被后人重刻,颈部有断裂痕.左臂及后背风化剥蚀较严重。后垂的发辫和丰腴的脸庞都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 织女、牛郎二石雕的位置,今石婆庙内是男像,即“牛郎”,石爷庙内是女像,即“织女”。这和古代文献记载:牛郎在东,织女在西,是吻合的。 这两座石雕像,凿于公元前120年,较兴平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组雕还要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品之一。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