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节日庆典活动,商家促销宣传时,我们看到在机动车上塑造一台台戏剧人物,或镶嵌商品广告展板,鲜艳醒目,气势恢宏,你可知道:这或许就是西乡当年芯子社火的发展。
“社火”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年代已相当久远了。“社”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娱神、祭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则取红火热闹之意。我国的古代原始先民们,由于对人类生死及自然界里的许多现象,既无法抗拒,也不可能理解,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祈望借助神的力量驱鬼逐疫,保得人畜兴旺、农作物丰收。随着岁月的流失,经朝历代,这种古老的祭祀活动逐渐形成宏大的民俗礼仪赛会,一直沿袭至今。
西乡县在“文革”以前,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举行一次场面盛大、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当时县城较有名气的有东关、南关、西关三大“社火”班子。班子从年前就开始以街道组织,由居民、商家、社团赞助经费,学生、教师寒假都有宣传任务,自然积极参加。
西乡“社火”就其表演形式来看,以芯子社火为主,其他为辅。芯子以桌为台,每台装扮各异,均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或神话传说故事,如“水漫金山寺”、“牛郎织女”、“铡美案”、“宝莲灯”、“桃园结义”欠“麻姑献寿”、“三打白骨精”等,几经艺人在传统基础上精心设计,不断创新,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芯子社火是一种哑把戏,为了让人一目了然,脸谱、服饰就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主要方式。脸谱除眼、眉、口、胡髯均有程式化的要求外,其用色十分讲究,当时的说法是“红色忠义白为奸,黑色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蓝色莽,绿色豪侠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最亮,专画妖魔鬼神怪。”芯子有高有低,高芯子可达三层,多由儿童扮装,每台芯子有六人换抬,高芯子还需另备几人,手持长杆,随行左右扶持,以备不测。
“社火”除芯子外,还有狮子、龙舞、彩船、跑驴、高跷等组成庞大的赛会队伍,前面旌旗仪仗开道,后面锣鼓饶践相随。行进中观看人群前呼后涌,锣鼓烧技震天动地,队伍绵延一二里路,场面十分壮观。但“文革”十年浩劫,“社火”难逃厄运,作为“四旧”铲除,艺人被揪,戏衣被火烧、芯子被拆,从此人们再难目睹那红红火火,喜迎新春的热闹场面了……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民间艺术又逐渐兴起,不过其形式开始从人抬变为车拉,内容从神话戏剧人物变为各行各业成就展示,虽少了古风古味,但多了现实生活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