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唐林宝撰。10卷。因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而名。原书久佚。清乾隆年间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为10卷。这里的选文,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994年点校本。
卷一
公孙,黄帝姓公孙,子孙因以氏焉。
封,姜姓。炎帝之后封钜为黄帝师。
容,《帝王世纪》:黄帝臣容成造历。
卷二
沮,黄帝史官沮诵之后。
卷三
稽,黄帝臣大山稽之后。
卷四
轩,《风俗通》:轩辕之后。
卷五
苍颉,注云:苍颉氏当是黄帝史官之后。
任,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各以德为姓,一为任氏。
卷六
董,黄帝之后,己姓国。
采,黄帝封其子于右北平采亭,因氏焉。
卷七
苟,《国语》:黄帝之后。
路,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路。
卷八
大,《风俗通》:大庭氏之后。又大填、大山稽,黄帝师。
卷一○
祝,黄帝、祝融之后。
玉,音宿。黄帝时公玉带造合宫明堂。
牧,黄帝臣力牧之后。
吉,黄帝之宗。
薛,黄帝二十五子,一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
拓跋,《后魏书》云:黄帝子昌意之后,受封北土。黄帝土德王,北人为拓后跋氏,后省文为拓跋氏。
翟,黄帝之后,代居翟地。
郦,黄帝之后,支孙食于郦,因氏焉。
力,黄帝臣力牧之后。
(七十六)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县志》 , 唐李吉甫撰。40卷。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博
学多闻。初任太常博士,出为忠州等地刺史。该书完成于元和八年(813),故名。该书以贞观(627
—649)时划分的十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四十七镇,分别记述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级、地理沿革、四
至八到、贡赋、古迹、山川形势、盐铁、垦田和军事设置等。这里的选文,依据的是《四库全书》本。
卷一
云阳宫,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也。
卷三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平高)县〔西〕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
子午山,亦曰桥山,在(真宁)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
卷七
荆山,在(湖城)县南,即黄帝铸鼎之处。
襄城县,《庄子》曰:黄帝游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而问道焉,亦此地也。
卷九
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
卷一○
寿丘,在(曲阜)县东北六里。皇甫谧以为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七十七)中华古今注
《中华古今注》,五代后唐马缟撰。3卷。杂考类著述。马缟,字里不详。唐末以明经及第,又举拔
萃科。后梁时为太常修撰,累历尚书郎,参知礼院事,迁太常少卿。此书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版本
甚多,主要有《百川学海》、《古今逸史》、《说郛》、《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这里的选文,依据的是《四库全书》本。
卷上
大驾指南车,起于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皆迷四方,于是乃作指南车以示四方,
遂擒蚩尤而即位。
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至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
而作华盖焉。
刀剑,《河图》云: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立兵
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
蚩尤,遂不敌。黄帝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授黄帝兵法符制,以服蚩尤。
卷中
衫子,自黄帝无衣裳,而女人有尊一之义,故衣裳相连。
,盖古之衫也……时黄帝讲武之臣,近侍者朱章虾褶,已下属鞋。
卷下
箫铙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武扬德,风动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献则令凯乐歌”也。
(七十八)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撰。193卷。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县人。文学家、地理
学家。该书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沿用唐朝分天下为十道的区划,记载了各地自前
代至宋初的州县沿革、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交通、人物姓氏、土特产等。广泛引用了历代史书、地
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计约200种。由于所引诸书今多已散佚,故《太平寰宇记》的
记载,对于研究自汉迄宋,特别是唐与五代十国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该书有清光绪金陵书局刻
本传世,其缺佚部分据日本藏宋刻残本收入《古逸丛书》。这里的选文,依据的是《古逸全书》本。
卷六 河南道六·陕州·湖城县
按《郊祀志》,黄帝以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后名其地为鼎湖,即此邑。荆山在县南,出美玉,
即黄帝铸鼎之所,故有鼎湖之称。
卷八 河南道八·汝州·梁县
广成城,《九州要记》云:广成子为黄帝之师,始居此城。后于崆峒山成道。今此城犹有庙像存焉。
崆峒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广成子庙,即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
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隗,皆与此山接壤。
卷九 河南道九·郑州·新郑县
昔黄帝都于有熊,即此。其地又为祝融之墟。
卷三四 关西道十·宁州·贞宁县
黄帝冢在桥山上。《汉志》:上郡阳周县桥山有黄帝冢。《皇览·(冢)墓记》:黄帝葬桥山。
卷三五 关西道十一·坊州·中部县
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又《史记》云:黄帝葬桥山。今陵冢尚
在。大历七年置庙,开元〔宝〕二年敕修庙祭祀。
卷七○ 河北道十九·涿州·范阳县
《史记》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地。
(七十九)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宋李撰。1000卷。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翰林学士李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
等13人参与修撰。 李 (925—996) , 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 人,宋代著名学者。后汉乾年间
(948)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
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加中书侍郎。其所编《太平御览》,因成书于太宗太
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共分55部,5363类,总字数约4784000,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2579种,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里的选文,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960年重印上海涵芬楼本。
卷四 天部四·日
《黄帝占书》曰:日中三足乌见者,其所居分野有白衣会。
卷九 天部九·风
《黄帝风经》曰:调畅祥和,天之嘉气也;折杨奔厉,天之怒气也。
卷一一 天部一一·雨
《遁甲开山图》曰:绛北有阳石山,山有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龙于此,帝王历代养龙之处。
国有水旱不时,即祀池请雨。
卷一七 时序部二·五行·岁
《师旷占》曰:黄帝问子野曰:“吾欲知岁苦乐,吾恶可以知否?”子野对曰:“岁欲丰,甘草先生
荠也;岁欲饥,苦草先生葶苈也;岁欲恶,恶草先生水藻也;岁欲旱,旱草先生蒺藜也;岁欲溜,溜
草先生蓬也;岁欲疫,病草先生艾也。”
卷二八 时序部·冬至
《黄帝针灸经》云:冬至日风从南来者,名为虚贼,伤人也。
卷四四 地部九·青城山
《玉匮经》云:黄帝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
《李膺记》云:有黄帝坛,石法天地,上圆下方,阔一丈二尺,有十二角观,东刻日月,各阔五尺,
厚一尺二寸,相对柱上,乌兔辉铄,方圆磅礴可观。
卷四七 地部一二·缙云山
《郡国志》曰:括州缙云山,黄帝游仙之处,有孤石特起,高二百丈,峰数十,或如羊角,或似莲花,
谓之三天子都。有龙须草,云群臣攀龙髯所坠者。
《张氏土地记》云:东阳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山,即三天子都也。
卷七六 帝王部一·叙皇王上
韦曜《洞记》曰:自天地剖判,君世宰人可得而言者,惟庖牺画卦,神农作稼,黄帝舆服,最为昭显。
其余非书记所述,难可纪焉。
卷一三五 皇亲部一
《列女传》曰:黄帝妃曰嫫母,于四妃之班居下,貌甚丑而最贤,心每自退。
卷三三九 兵部七·叙兵器
《尚书》曰:石中矢簇。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蚩尤之时,烁金为兵,割革为甲,始制五兵,建旗帜,
树夔鼓。又曰:鼓以佐军威。
卷五七一 乐部九·歌二
夏侯渊《辨乐论》曰: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田渔,天下归之,时则有网罟之歌;神农继之,教民
食谷,时则有丰年之咏;黄帝备物,始垂衣裳,则有龙衮之颂。
卷五七九 乐部一七·琴下
《大周正乐》曰:清角,黄帝之琴,鸣廉修营蓝胁自鸣空中,号钟齐。
卷六六一 道部三·真人下
《集仙录》曰:黄帝在位,王母遣使,乘白鹿集帝庭,授以地图。其后帝舜在位,遣使献白玉环及益
地图,黄帝九州为十二州。
《三一经》曰:黄帝游灵台青城山绝岩之下,见天皇真人,以苍玉为屋,黄玉为林,翠罗之帏,侍者
皆天人。
《真诰》曰:赤松子,黄帝时雨师,号太极真人。
卷六六五 道部七·剑解
《东乡序》曰:轩辕采首山之铜以铸鼎,虎豹百禽为之视火参炉,而轩辕疾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
崩,宝剑赤舄在焉。一旦又失……乔山尸解之剑,非昆吾之流金也。轩辕驾龙玄圃,是步纲之术,为
解化后,乃行前真,多有此例。
卷六七四 道部一六·理所
《三九素语》曰:兰台宫,赤桂玉女处之。玉房宫,黄帝之女处之。
卷六七八 道部二○·传授上
《三皇经》曰:皇人者,太帝所使,出娥媚山,黄帝往授真一五牙法。
卷六七九 道部二一
《金简玉字经》曰:黄帝受襄城小童步六纪之法。
卷六九○ 服章部七
董巴《汉舆服志》曰:上古衣毛而冒皮,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黄帝、尧、舜垂衣裳,盖取诸《乾坤》,
有文,故上衣玄而下裳黄。
卷七一○ 服用部一二·几
李尤《几铭叙》曰:昔黄帝轩辕仁智,恐事之有阙,作舆几之法。
卷七九七 四夷部·西戎六
《玄中记》曰:扶伏民者,黄帝轩辕之臣,曰茄丰,有罪,刑而放之,扶伏而去,后是为扶伏民。
卷九七九 菜茹部四·葵引
《师旷占》曰:黄帝问师旷曰:“欲知牛马贵贱。”〔对曰〕“秋葵下,小葵生,牛马贵;大葵不出,
牛马贱。”
卷九九四 百卉部一
《师旷占》曰:黄帝问师旷曰:“吾〔欲〕知岁苦乐善恶,可知否?”对曰:“岁欲丰,甘草先生。
甘草,荠也。岁欲俭,苦草先生。苦草者,葶苈也。岁欲恶,恶草先生。恶草者,水藻也。岁欲旱,
旱草先生。旱草者,蒺藜也。岁欲潦,潦草先生。潦草者,蓬也。”
(八十)云笈七
《云笈七》,北宋张君房撰。122卷。道教类书。张君房,宋安陆(今属湖北) 人。景德进士。官至
尚书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等。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由御史台官谪宁海(今属浙江)。时
真宗崇尚道教,将秘阁所藏道书发付杭州,令戚纶等校正,戚纶推荐君房主持其事。于是取朝廷所降
道书及苏州、越州、台州旧道藏,与道士十人从事修校,编成《大宋天宫宝藏》4565卷。张君房又撮
其精要,编为《云笈七》120卷。“七”即指七部,道书分类为三洞四辅,总称为七部。其内容主要
有:道德之旨、宇宙生成、道教缘起、经籍源流与传授系统、仙真传记、内外丹法、斋醮科仪、洞天
福地、道教教理教义等。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大型道教类书,有“小道藏”之称。这里的选文,依据的
是《四库全书》本。
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