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
腊月里随着年气的潮起,就进入忙年了。这时最辛苦的要数农家的妇女。她们要忙一家人的吃和穿,里洗外涮,蒸馍馍,做米酒,炸糕压豆腐,里里外外大扫除。赶集置办年货,便是男人们的事了。卖掉自家的鸡和羊,换回招待朋友的烟、酒、糖、茶,给父母置办新衣,给儿女扯块花布,还不忘买上几挂鞭炮。
腊月二十三要送灶君上天。灶神是天老爷派到人间挂不上“品”的小神,但是这反而让他跟人民群众最“贴近”。供奉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就仿佛人间的夫妻:灶王龛大都设在灶台北边或者东边,身着红衣;挽起发鬓的灶王奶奶和慈眉善目捋得顺溜黑胡须的灶王爷端坐在两只大红公鸡之间。一年365天。一天三顿,观察记录着各家锅中的稠稀。
“有钱没钱,不能带毛过年。”这是这里流行已久的一句俗话。临近春节,男人剃头,女人剪发是陕北的规矩。
陕北的妇女更是手巧,她们从小耳濡目染,从母亲那里学来剪纸的活计,五颜六色的纸在她们手中转着剪着,一会儿工夫就变成了牡丹、石榴、大公鸡了……摸样长的俏不俏,窗花剪得好不好也是当地人谈婚论嫁的标准。哪家的窗花剪得好,定会赢来全村人羡慕的目光。除夕在陕北叫“月尽”,这天也是当地人最忙碌的一天,贴完窗花贴对联,大门贴,二门贴,窗上贴完路口上贴,门口贴上“出门见喜”,石碾子贴上“青龙大吉”,就连鸡窝也上“鸡多蛋大”的红对联,家家门口挂起了红灯笼,红灯笼、红对联、娃娃也穿起了红衣服,山乡一片喜气,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