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的广大山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这种落后性,在民间风俗习惯上的突出表现是迷信神鬼。任什么东西都有神,对什么神都深信不疑;不仅相信有名有姓的大神,如火神、财神、关圣帝君之类,也相信无名无姓的小神,如当方土地、青苗土地、灶神之类;甚至相信“显圣的大树”、“显灵的石头”都可以祛灾降福,死去医生可以发药疗疾,死去多年的祖人可以保佑子孙升官发财等等。戏剧本来就是乐神仪式的产物。境内的戏剧活动与演出习俗自然无不与上述风俗习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会戏、愿戏是专门演给神看的,为祝寿、贺喜、守灵等等。打围鼓(围坐着有锣鼓、胡琴伴奏的清唱)也首先请神的光临。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不再演庙会戏或神会戏了,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庙会戏又悄然兴起。农村私人唱还愿戏的风气,除“四清”、“文革”时期外,一直存在,近几年尤为兴盛。这是皮影班能够生存绵延的根基,是皮影艺人赖以生活的财源。可惜皮影箱毁损殆尽,皮影戏的艺人后继无人,皮影戏的前途着实暗淡。
兹将与民间风俗习惯有关的常见的汉调二黄演出习俗简介如下:
季节戏:每年春节一过“破五”(正月初五),便开始唱“灯花会”戏,直唱到阴历二月底。城镇唱大戏或皮影戏,农村则只唱皮影戏。从阴历三月到七月,农村唱“青苗会”是给“青苗土地”唱戏,求他保佑一方庄稼旺盛,除灭病虫害,确保丰收,都是唱皮影戏。阴历八月到冬腊月,城镇大多唱“火神会”戏,可唱大戏,也可唱皮影戏。唱这些会戏的一切费用,均由当地会首(主持会戏的负责人)向当地群众募化捐款或粮食,称为化布施。在这个季节里,也同时唱庙会戏和愿戏。
庙会戏:较大的神庙,年年都要办会,都要唱戏给神看。其次是某些行业,如为鲁班、药王和泗王办会,唱行会戏。其他还有为轩辕、雷祖、老君和缧祖等神演唱的会戏。这些会戏的费用。有会产、庙产的,都用会产、庙产租稞开支;没有产业的,由会首向其所属群众募化捐款。
堂会:达官显贵为了祝寿、娶亲、生子满月或满岁,私人请戏班到家里唱大戏,称为唱堂会。县城内有,为数不多:乡下也有,为数极少。以上述的因由在家里搭台唱皮影戏,也应属于堂会性质,不过农村称作“发财戏”、“喜庆戏”,不叫堂会。
天明戏:从晚间直唱到第二天黎明。叫“天明戏”。这种戏在祝寿、贺喜和守灵时多有之。
愿戏:迷信的人,每临大病或灾难,总要向神佛祷告,祈求消灾避难(包括祈求添福添寿),许下愿心,叫做“许愿”。许愿后如果碰巧平安无事,就认定是得到了神的保佑,也是应该给神佛兑现原先许下的愿心,叫“还愿”。许愿,多以唱戏为酬谢代价。演这种戏就叫做“愿戏”。
愿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许下的,一种是个人许下的。集体许的愿戏,是这一方的群众为祈求避免水灾、火灾、旱灾等许下的愿心。其中以给火神唱戏为最多。这种愿戏,集镇多演大戏,无大戏班时,可唱皮影戏;农村只有条件唱皮影戏。城内多利用庙宇的戏台,无戏台处,搭草台演出;应支付的戏价,由会首向群众募化布施。个人许愿、还愿的因由,多种多样。一般以病痛、灾害许下的愿戏居多;其它如祈福、添寿和求子等许下的愿戏较少。个人的还愿戏,以唱皮影戏为多,唱大戏还愿的较少,个人若包大戏还愿心,都是借集体包会戏的机会,利用其现成的戏台。
写戏:大小班社内都有一个专门对外面联系顾主的人,称为“写头”,又称“外班长”。大戏班写戏时,写头要分行当介绍演员阵容,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都以哪些人为主,名角多,戏价可以高些;阵容太差就可能写不到戏。“写头”寻找顾主,协商戏价的过程叫做“写戏”。
在这一方一地唱戏,不是容易事。写头必须是善于联络、能说会道的人。要能说动一方一地或某人同意班子来演戏,同时作必要的检点或说明。要想顺利唱几本戏(一天算一本),班主还必须“拜码头”,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支持才行。如果班主或领箱的礼数不周,开罪于当地的权要或群众,当地人就可以把戏箱“码”了或“赣”(本读gan,陕南人读gang)了—一即不给任何代价或付给微薄的代价强行的占有戏箱。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当时行艺之不易。
破台:新建戏台(或修复破烂舞台)落成后,必唱破台戏。破台之后才能正式使用。破台的主角饰王灵官,画朱红镶金的大花脸谱,盔头上插着摺叠起来的黄表,铠甲胸前系上红绫,手上的钢鞭也绑扎着黄表,在紧锣密鼓中出场,唢呐伴奏。另一老艺人着便装,手捧香盘,香烟缭绕,前头领路,行跪拜礼;绕场一周,灵官居中场,念戏白数句之后,在炮声中退场。迷信说法:破台灵官脸谱的拓片,可以“驱邪”;烧成灰白水吞服,可以“催生”;灵官脸谱的额头上有一只“天眼”,扮演者若让人拓下了这只“天眼”,就会中邪身亡;故扮演者下场入马门前,必须用手把“天眼”抹掉。
踩台戏:大戏班社每到一地与观众的见面戏。踩台戏目都是吉祥戏,如《八仙庆寿》、《五福堂》、《黄金浩》、《赵颜求寿》等。踩台戏是需要主人赏给红包的。
扫台:灵宫,舞鞭上场,道吉利语,最后大吼一声,点燃绕在鞭子上的鞭炮,在舞台前后舞扫一通,退场。这就叫“灵宫扫台”。扫台的意思的是破除邪恶,祝愿吉祥。扫台只在草台上最后一场进行,表明这一阶段演出已告完结。
供神位:无论在哪一种场地演出,也不分唱哪一类戏,事先在面向台口的适当地方,设一有桌围的供桌,正中供着领受愿心的神的牌位。皮影戏班在神牌位右侧供着戏班敬奉的“太子菩萨”像匣,桌面摆着供果,点烛焚香,开始时还要鸣鞭炮。唱戏期间,香火不断,直到最后结束唱戏为止。
神戏:无论唱会戏、愿戏乃至打围鼓。正戏开始之前都要唱“神戏”。有些私人的愿戏放在会戏之后唱,在唱正戏之先也必须唱“神戏”。唱“神戏”时间短,一般由“天官”出场,全用说白,交待时间、地点、哪个善男信女,因为什么事唱什么戏(如会戏、愿戏等)。然后说些“赐予“这些善男信女以福禄寿康一类吉祥的话。凡是“神戏”都离不开这一套模式。一般无唱句,若唱,多唱昆曲。
打加官:戏班到某一地演出,开场以后到戏演至热闹处,往往插入“打加宫”的插曲。“打加官”时,出场一个身上披红挂彩的角色,带上笑容可掬、方面大耳有须的面具,算是“天官”。“天官”右手举着折迭着的红布条幅,左手持朝笏,背身上场,舞蹈亮相,然后展开布幅露出“天官赐福”再露出“指日高升”。旁边一个人高声呼喊:“给某某老爷加官!”如果某某老爷有夫人在场,就说“给某某老爷加官,双福!”有多少“老爷”,就给多少“老爷”打加官。做“老爷”的,一般当场赏钱(红包);赏钱后,打加官的还要谢赏。谢赏时也高声呼喊:“某某老爷赏钱××元,谢赏!”打加官,一是戏班的谦恭礼节,再是请赏。也有人说打加官是“敲竹杠”。
打闹台:神戏唱完之后,就“打闹台”。“打闹台”,实际上是用锣鼓的声音,通知观众入场看戏及活跃气氛,同时也为练手。闹台的锣鼓,要把主要的锣鼓打头大都用上去。任何一场戏,都必须打闹台。
点戏:每天要唱的戏,都由会首或顾主点出戏目,不得随意更改、如果遇主角生病等特殊情况,可以通融,如果遇到顾主不同意更改,写头或领箱必须下话求情。点戏,一般是由写头或领箱呈上“瞧单”(剧目摺),任顾主圈点。
登场:打过闹台之后,出场一个文官须生,是本场戏中配角之一。边鼓引上,说四句“引子”,落坐。然后,紧一句慢一句地“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定乾坤”,扯到本场戏里的剧情梗概。之后,“叫板”,先唱慢一字,阴一句阳一句地唱好一阵,然后唱二流收场。唱词与本场剧情内容可即可离,然后退场。登场千篇一律,说白和唱词都可长可短。登场的目的一是等观众,二是为后台化装占取时间,也大体上起着介绍本场剧情的作用。登场角色退场之后,正戏才开始。登场很不受观众欢迎,建国后改掉了。
连灯挂:下午戏完后,不休息,接着挂灯唱晚场戏,故叫做“连灯挂”。
勾愿:还愿时,要把接受愿心的神位供奉起来,算是请他(她)来当面验收愿戏。神把愿戏看完了,还得人向神“叮咛”一下,说明前愿已还,不欠你的愿心了,这才放心。这就叫“勾愿”。勾愿”还有一种重要内容,是请神预示未来的吉凶祸福。
执行“勾愿”任务的人,大体是戏班中一位年纪较大,生活阅历丰富,能言善语的人。勾愿时,勾愿人洗手净面,向神焚香、叩首,对神自报“弟子”(自称)姓名。说明自己是来执行勾愿任务的人。祷告一通之后,即成为还愿人和领愿神的共同代言人,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同时左手执“卦”(把较大的竹蔸刨光,从中直剖两半而成),其代表神的回答,是否说中了神的意思,以是否得到了预定的卦型(打卦人把竹卦合齐,捏着卦尖,从距地面约四、五十厘米高的空中使卦平面盘旋落地。双仰为“阳卦”。双仆为“阴卦”,一仰一仆为“圣卦”)为凭。倘得不到预定卦型,再假拟回答,再“打卦”;如此反复几次还得不到需要的卦型,就是“拗卦”,说明还有问题,必须再祷告,再设问,再假拟回答,直到得到预定的卦型为止。一切都检点到了,说妥了,神就应该“赐给”“合同三卦”———必须连续三次打成阴、阳、圣三卦(顺序可以不拘)。问卦时,还愿人大都在场,亲自从勾愿人的口中听到神的“指示”,知道今后应如何避祸就福。倘还愿人不在场,勾愿人必须把神的“指示”转告清楚。
倒香米:神位的前面必须用一个升子装满一升米(不产米的地区,可以用其它细粮代替)备插香、蜡之用。这米就叫香米。勾愿人必须把愿勾完满了,才能把这升米倒去作为报酬;否则,就不能倒香米。不过根本没有勾不了愿的情况发生,香米总是可以“倒”去的。大多数并不真“倒香米”,折价付钱就可以了。群众还把“倒香米”作为受人请托,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报酬的代用语,如说“某某把香米倒去了”。戏班把倒米作为一项收入,平均分配。但大戏班的“十杂”、小戏班的箱主根本没有份。
找戏:多见于皮影戏。这是在正戏唱完之后的加演戏,找戏多唱“八岔”一类的小调戏。唱找戏有两种情况:一是唱完包戏最后一本以后,经主人或观众要求再唱一折戏时就唱“找戏”;一是戏班承揽了另一地点的包戏,必须当天下午赶路,就把原顾主的戏“铰”短一点,然后唱一折“找戏”,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腾出手来收捡行头。
焚表:上演的剧种,如果有“关圣帝君”(关羽)或“闻太师”(殷文仲)出场时,饰演者冠上顶着红绫子,台上就有专人在台口烧黄表,放火炮。这是表示对关、闻二神的虔诚与尊敬。饰演关羽的演员,眼帘下垂,眼晴似是半睁半闭,动作要庄重严肃,不可侵犯。要求演员自己也要真心诚意。
上述演出习俗,建国后有的已经废除,如“青苗会”、“打加官”;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如“唱愿戏”、“勾愿”悉如旧俗;有的可有可无,如“打闹台”、“登场”之类。
(作者:石泉县文教局退休干部)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182616467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