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地处陕西秦岭东南麓的秦、豫、鄂三省结合部,古称“秦头楚尾”、“百二雄关”的商於之地;武关古道连接丹江航运,史为北通关中与晋陇,南达荆襄与湖广通衢之要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雄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描述的就是秦楚之战,楚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打败了强秦;结果,秦国将武关以东120里的商於(音wu)之地,割让给了楚国的故事。历史上的 商於(音wu)之地,就是包括现在陕西省的我们商南县与河南省的西峡、淅川三县及内乡县的一部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7年),刘邦欲“先到为君”,率部绕道商於之地,屯兵我县阳城富水,继而攻武关、破蓝田、出古晓关(即今之牧护关)直取咸阳,先霸王而占领了关中;汉唐时期更为朝廷官员南下以及东南各地进贡粮饷之主干线,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诗篇,到处都建有晋商、徽商及船帮会馆,这里形成了东西南北文化的交融点;明末时期,因水灾、旱灾、瘟病及战争“三洗河南”使这里几乎成了荒芜之地;故此,后来商南人的先祖大都是由江南、安徽太湖、山西洪同等移民而来,因之,这里就形成了四面八方文化的汇集地带;又因地处三省八县交界地,自然形成了民俗风情的综合区域,更是历来人们北朝华山,南朝武当的中心客栈,以上这些特殊的因素,也就是使得商南成为民歌海洋的历史渊源。“我的山歌多又多,装满千筐与万箩,用排载来用船拖。前船到了丹江口,后排还在武关河,串连排,紧挨着,船船装的都是歌。” 商南民歌,有着自己的地方特色,也有着各地的共性。既有着西北民歌的苍凉、高亢、深沉,也有着西南民歌的奔放、明亮、幽默,更有着江南民歌的曼丽、轻柔、妩媚。风格不一的民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地人性格的生动映照。他们需要凄凉婉转或豪放粗旷、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抒发情感,民歌是他们心灵的呼喊。是血肉俱全、泪笑并存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老的民间歌曲被视为“四旧”破除了,再没人敢唱;从此以后,民歌便几乎消声隐迹了。随着广播喇叭、收音机、录放机、VCT、电视卡拉Q现代化音响、MP3、电脑网络的不断普及更新和发展,现在,大多数中青年都不知晓民歌为何物?民歌仅成为老年人头脑里的记忆了。 然而,代表人民群众心声的事物,总是有着无限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改革开放以后,留恋过去自由歌唱时代的人们,总是舍不得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被白白葬送掉!开始小心翼翼试探性地抄录着一些歌集,禁不住在无人时哼唱起来。随着自由空间的扩大,胆子越来越大,思想越来越解放,唱民歌的人就越来越多,歌声也就越来越高。上世纪90年代,被禁锢了将近30年的民间狮舞花灯开始复苏,“民间小调”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得以重新唱了起来;农村老人去世时,又兴起了“打待尸”唱“孝歌”的仪式。与时俱进——这是民歌的灵魂和不竭的生命之源。尽管社会上遍及存在着“不知饿人饥”的“饱人”、 “不食周谷”的伯夷、叔齐之类的“贤人” 、自命清高“非礼勿视”的“达官贵人”、死抱着陈腐观念和清规戒律不放的 “卫士”、认为自己“不是人”的“超人”等等迂腐,无论他们对民歌有怎样的误解、偏见、蔑视、诽谤与攻击;皆不能阻挡百花怒放文艺春天的到来! 自由民主,是进步社会的特征。文化复兴,百家争鸣,是国家兴旺强大的盛世标志。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壮乡国际民歌节的成功举行,中央电视台原生态民歌赛播映,西安性历史博物馆的揭幕,皆表明我们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路径。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神往的民歌,价值不容低估,必将得到重新认识而发扬光大起来!这也是我数年来苦心收集、挖掘、整理出的《商南民歌集》,得以与大家见面的原因之所在,正如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愿望得以实现,幸莫大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