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现代“电影始祖”的皮影戏,据有关资料记载,发源于中国陕西,兴于隋、唐、宋代,十三世纪传入西方。据说从元代起,随着中外交流,相继传入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泰国、缅甸、日本、英、法、德、意、俄等欧洲各国。中国皮影戏是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皮影戏的制作非常讲究,是用健牛皮放在清水里浸泡二至三天,用锋利的钢刀刮去牛毛、肉渣,再将牛皮刮薄、阴干;然后雕刻艺人将牛皮分解成影视需要人物、宫殿各等分大小,用特制推板推摩,使皮革平展光滑,画出图样,用尖刀精心刻制人物图案;再行敷彩,用朱砂、银珠、普兰、荔子等矿植物配制红、绿、黄、黑等颜色,用小毛笔尖分别涂色,脱水发汗,使颜色与牛皮交融,再用平整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加热烘干,皮影人物就制作成功了。
至于演出,看似很简单,实际难度大。特别是“拦门”的大师傅,不但要死记剧本的所有“台词”,而且双手要同时操作最多至8个皮影人手脚上的32根操作杆,使群影人的手脚要同时随剧情的变化演说而配合动作。演皮影戏的“亮子”(舞台)长不足二米,高不足一米,用透明的白纱布做成,四周用支撑杆绷紧,平立在一张条桌上;幕后悬挂一盏三眼灯或“汽灯”照在屏幕上,亮子上的皮影人物就栩栩如生地显现出来,在锣鼓、锁呐声的伴奏下各种人物登场,台词相随,便是一本精彩皮影戏的表演始末,真乃是:“双手撑起千秋将;一灯照出万古人”的绝妙之作。
在我的印象中,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汉阴县“皮影戏”活跃在汉阴、石泉、宁陕各县,其中间隔了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扫除“牛鬼蛇神”的十年动乱时期。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剧种——皮影戏却消声匿迹了,令人惋惜不已!
汉阴皮影戏的剧本内容十分丰富,它包罗万象地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艺术,是一部历史画面的“万花筒”,三十六朝、二十四孝无所不有。鼓乐声响起,三尺舞台历史上的忠奸善恶、帝王将相、千军万马、天上人间都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老幼妇儒拍手叫好!特别是“台词”和汉剧“西皮二黄”的声腔能激发群情,一场演毕,往往一些有文化、懂古今的中老年人在农家小院、山间小路、田间地头学唱不止;或三五成群摆起皮影戏中的“龙门阵”,时隔数十年,令人记忆至今犹新。
汉阴县涧池一带有一位演唱超群的艺人,真实名字不详,只听人称他“李家毛娃子”,此人如果健在可能有七、八十岁了。李师傅是“拦门”大师,两手能掌8个皮影,随着“台词”的演唱手脚齐动,各有异常,行军打仗生龙活虎。他的喉音特好,能唱丑、旦、生各种声调,特别是唱女音不亚于梅兰芳一样动听。李师傅不知有无传人?若有传人弟子,是汉阴皮影戏剧种之大幸;若无传人弟子岂不是令人遗憾千秋!笔者是汉阴县观音河乡中坪村人,自幼就爱看李师傅唱皮影戏。参加工作后被分配在宁陕县原铁炉坝公社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李师傅等人唱红了汉阴县观音河、酒店,石泉迎丰,宁陕县铁沪坝、龙王沟一带。他每次到铁炉坝各地演出时,我都一场不缺地去看戏。有一次,我把李师傅等“老乡”请到我家里唱了一本《忠孝义》,引来了200多名观众。汉阴县李师傅等艺人演的皮影戏体现有三个特性:
一是传统性。由于剧目齐全,唱腔优雅,语言丰富,古话今说,贴近生活,老少皆喜。其剧目朝朝皆有本章。每到一地无论哪一位行家点戏,李师傅都能熟练地从头到尾唱下台,从不带剪刀(省略剧情),秦砖汉瓦,商彝夏鼎,燕赵悲歌,唐宗宋祖,前朝古人历历在目。如《忠孝义》、《福寿全》、《打汉阳》、《打龙袍》、《双驸马》、《锁阳城》、《四姐闹东京》、《薛仁贵征东》等。唱完正本戏,往往观众余兴未了而不愿离去时,李师傅便送一折找戏“八岔”。如《吴三保游春》、《南桥戏水》、《游龟山》、《贴花墙》、《洞宾戏牡丹》、《王大娘钉缸》等,锣鼓伴奏,一人领唱,众人随合,唱腔优美,观众赞不绝口。
如《洞宾戏牡丹》的“台词”中,白牡丹规劝吕洞宾远离“酒、色、财、气”,吕洞宾与白牡丹的精辟对话(唱)十分吸引观众。
白牡丹:见酒不饮最为高;见色不贪是英豪;见财不拣真君子;见气不生乐逍遥。
吕洞宾:无酒不成敬意;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不显富贵;无气反被人欺。
白牡丹: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乱骨的钢刀;财是身外的附品;气是惹祸的根苗。
吕洞宾:酒,沿河岸边插杨柳,杨柳不发芽,吾也不饮酒;色,白纸上面染黑墨,黑墨不上纸,吾也不贪色;财,十字路旁掉金牌,金牌无人拣,吾也不贪财;气,牵头黄牛去耕地,黄牛不耕地,吾也不生气。
每当演到此类戏本情节时,观众聚精会神,全场鸦雀无声。
二是趣味性。如李师傅演《打汉阳》的剧情中,太子李旦被军师徐美祖、元帅马周拥立为君王,驻守汉阳。武则天派三齐王李承业统兵三十万杀奔汉阳而来。元帅马周的探马得此军情,飞奔汉阳报信。这时,李师傅将一影卒在屏幕上舞的双足原地踏步飞跑,两手在头部前后乱打,同时有一指头大小的黑影在探马头部的前后追赶。李师傅口中念念有词:“跑也跑得凶,遇上‘牛角蜂’,我拿拳头子打,它拿尻子‘jiǒng’(蜇的意思)。”观众听了无不抿嘴好笑!象这样类似逗人趣乐的词句枚不甚举。
三是灵活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偏僻的农村人们大都饮用缺典的山涧溪水,不少山民长有瘿瓜,加上缺医少药无法医治。如有这样的观众在戏场看戏,李师傅就随机编一段说词骂笑趣乐!待剧情演到恰到好处时,他就用两个皮影人来对话骂笑。一人道:“仁兄,你往日走路很潇洒,今日走路两脚为啥往开叉?”对方答曰:“我不知道怎么搞的,裤裆里长了一个瘿瓜瓜。”弄得患者低头红脸,旁人哄然大笑!既提高了演出效果,又与山里人喜爱骂笑的习俗相互吻合;再如《锁阳城》剧情中,唐太宗李世民被西凉国大元帅苏宝同困在“锁阳城”,元帅薛仁贵又中了“飞镖”卧床不起。这时云梦山水帘洞“王敖老祖”派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下山救驾。李师傅见观众内有性窦的,就编“快板”词骂姓窦的趣笑:
说仙山,道神仙,湖广有个云梦山,
山下有个巅巅洞,山上有个洞巅巅,
巅巅洞里出美酒,洞巅巅里出神仙,
老祖饮酒心来潮,忙唤徒儿薛丁山,
赐你十件镇山宝,快去西凉救唐天,
窦女与你配妻子,窦男是你舅老官。
据情中,薛丁山去西凉的途中,遇女将窦仙童,逼薛丁山成亲,后与其兄窦一虎归顺大唐。
李师傅高超的演唱艺术,实为国家难得的宝贵财富,汉、石、宁一带有口皆啤,他每到一家,主人酒肉相待,首席非他莫属。
皮影戏剧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拯救汉阴的皮影戏,不单是汉阴人的一件大事,也是安康各县(区)的一件大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重要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能否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在改革开放的安康人们,早就对现代高科技艺术手段的录像、电影以及赤膊登场的女士演唱会不怎么感兴趣了;而对传统艺术的“皮影戏”却情有独钟,哪里有演出,哪里就场场爆满。宁陕县四亩地、贾营两地在“文革”前就有两个“皮影”戏班子,只因王、彭两位老艺人均已辞世,艺术失传,其弟子学艺未精,偶而在公共场所演出几场折子戏(找戏),吸引众多观众和外地游客乃至外国友人的青睐。
皮影戏演出简便易行,三五个艺人,两个木箱(一个装皮影,一个装乐器),一捆竹竿(撑台子用),一张围布(隔幕外人用),就是演出的全部家挡。运输方便,城乡皆宜,特别适宜广大农村的演出。如今农民皆已富裕,婚、丧、嫁、娶、祝寿、做满月酒等,少不了亲朋好友会聚一起,打麻将、诈金花、挖窝子、搬点子的人占居主要阵地,赌博色彩甚浓,有的一夜之间输赢成千上万元到是自愿的,更重要的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给政府带来后顾之忧。如果政府牵头,把皮影戏剧种组织起来,并培训出一班演技高超的艺人,在上述场合,主人只需花几百元钱,便可演出一本皮影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既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可减少赌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何乐而不为呢?目前,旅游产业是各县政府部门的重头戏,皮影戏也应是丰富旅游开发内函的内容之一,如安康的“龙舟节”、“桃花节”,汉阴的“菜花节”、“三月三物资交流会”,宁陕的“城隍庙会”、汶水河和蒿沟的“飘流”等旅游场所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如有皮影戏演出,可谓是“锦上添花”了。
(作者单位:宁陕县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