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把春节分着叫:腊月三十、正月初一至初五“年”、过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叫“节”、过节。“节”即元宵节、灯节,为吃元宵,叫元宵节,因为办灯会,叫灯节。
在安康各县区,流传着灯节办灯会、社火的习俗。如旬阳灯会是正月十三晚上出灯,正月十五玩通宵,正月十六一早收灯;社火是正月十六白天举行。办灯会、社火,解放前,县城分内城外城,分东城西城办;解放后,按居委会办。还有一些行业也办。郊区,如小河北、上菜湾、下菜湾、鲁家台、鲁家坝、宋家岭等,解放前、后都办。行政辖区(镇),如蜀河、神河等,解放前、后也办。
旬阳办灯会、社火,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及建国之初,“文革”期间停办。改革开放以后又兴起。1979年是历年最盛大热烈的。旬阳灯会、社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时有创新。传统形式有龙灯、狮子、竹马、彩船、挑花灯、大头和尚戏柳翠、耍火炭等,有鹭鸶啄蚌壳、骑毛驴、打竹竿、踩高跷、地蹦子、芯子、张公背张婆等。还有改革创新的特别形式内容,如:挑花篮、舞绸子、打腰鼓、扮彩车、地龙灯、狮子滚绣球、秧歌舞、扇子舞等。挺热闹、挺精彩、挺文化、挺艺术的。
传 统 形 式
龙灯 用篾编纸糊并扎、勒、染、绘做成象龙一样的灯,分灯龙、布龙两种。分龙头、龙身、龙尾,有11节,也有13节的。龙头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色泽鲜艳华丽,光彩夺目,双角凸出、双眼转动、红口大张、红舌卷翘、胡须飘洒。头顶细铁丝上的五彩云朵翻腾跳跃。既逼真,又夸张。龙头内安若干铁管插蜡烛。龙身每节用竹篾和铁丝扎成桶形的蔑篓,糊以皮纸,画上鳞甲,篓中安铁管点蜡烛,篓下顺安木条,立安4尺长的木柄,用麻纱连接各节。布龙,区别于用画好鳞甲的布连接各节。颜色有黄、青(绿)、红、金色。舞龙时,以4人抬、轮换打的大筒鼓和两人抬轮换敲的大锣、两人换敲的大钹伴奏,并有两人或4人吹特长的长号协奏,由引龙者手持长竿转动红珠引舞,由肩挎纤旦火把的人燃放焰火,耍龙头人将龙头由上自右到下到左一圆圈,其余各节随之舞动,恰似一条龙翻滚起舞。龙灯舞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单龙抢宝、二龙戏珠、金龙盘玉柱等。难耍的要数青龙落沙,舞龙者要双膝跪地,边移动边舞,有时摇头摆尾,有时首尾相衔。玩灯龙均在晚间,围观者烧花筒、放鞭炮助兴。时有玩龙者脱上衣、着短裤、穿麻鞋、裸露肌肤涂以蛋青,以防烧伤。高潮时焰花四溅、银光闪烁,龙腾人跃,景象壮阔。玩布龙多在白天,主要是正月十六社火玩。
板凳龙 是在特制长凳上绑扎灯龙,同时绑扎两条龙,一黄一青(绿),点蜡烛。表演时,一人执绣球导前,另二人各执板凳前后腿,前耍龙头,后耍龙尾,锣鼓伴奏,长号协奏,耍卧龙、腾龙,两条龙同时舞动,协调一致,以翻身龙技巧为最难。板凳龙是内城区玩。正月十三至十五灯会晚上玩,正月十六白天社火也玩。
蜀河站龙 以竹、木为骨架,白纸糊面,彩色描绘,内点蜡烛,龙头高丈余,重百斤,仅龙头就83支蜡烛,连头带尾10余丈,平年12节,闰年13节,每节缀3个吊灯。耍龙头的人,腰维老布数圈,置龙头木竿于腹部,双手握竿,左右摇摆,几人替换,非大力士不能胜任。龙灯前以“海珠灯”为前导,燃放硫磺硝烟,以壮声势,渲染气氛。
蜀河滚龙 是白天表演的。它以竹、木、布、纸绑扎绘制而成。为便于舞动,形体不大,头、尾以竹、木为骨,用厚纸裱糊、彩绘,龙身以布描鳞连接,长三、五丈不等,多以两条龙(青、白二龙或红、黄二龙)对舞,配以锣鼓及长号,在燃放的滚滚硝烟中,穿云钻雾,上下翻滚,追捕着红色的“宝珠”。时而也摇头摆尾漫游,时而又卷曲逶迤腾飞。舞者感情奔放,技艺精湛,配合默契。1954、1959年灯节的县城社火,以及1955、1956年冬的县城物资交流大会,蜀河滚龙应邀作了表演。
狮子 用竹篾和铁丝扎成狮子头,纸糊,涂色,狮子头上有九个包,眼能灵活转动,嘴可张可合,狮皮用苎麻或龙须草,现在多用塑料、尼龙丝编结染色而成,呈毛状,安尾巴。起舞时击鼓伴奏,一人掌狮头,一人摆狮尾,由握绣球的领狮人引导绕场一大圈,此刻锣鼓齐鸣,狮子狂吼狂叫,狂跑狂跳,舞狮正式开始。舞狮子分文舞和武舞,均反映狮子生活习性。文舞模拟狮子舐毛、搔痒、打滚、翻身、欢跳、亲昵等各种动作,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性格。武舞模拟狮子扑、纵、奔、搏、腾等各种动作,以表现狮子威武雄壮气势。难度大的是摆阵,摆阵名目繁多,如天鹅抢蛋、魁星点斗、犀牛望月、单双八卦等。阵式摆开即放花烧狮,四面火光,五彩缤纷,锣鼓紧奏,雄狮狂舞。正月十五晚上,舞狮子要到每家喝彩祝福,一般都要在方桌上表演,有时垒好几张方桌做纵跳、翻腾等技巧表演。
神河狮子 上街肖学勤(肖老三)祖孙三代耍狮子最有名气。1959年春节社火,神河的狮子应调到县城表演,其“狮”搔首、舔毛、抖身、掏耳,动作细腻逼真,跳跃、跌扑、攀登、翻滚,技巧娴熟自如。
跑竹马 马头、马尾模型用篾扎纸糊纸贴,系于表演者腰间前后,马脖子戴一串小铜铃,由锣鼓伴奏,一马童引路,众马童(一般为24人)跟步,变换多种队形,跑动轻快激越,气势豪迈盛大。
彩莲船 又称彩船。依汉江木船造型,竹篾绑扎,色纸裱糊。船两头扎勒座式莲花灯,黑夜点蜡烛,白天不点蜡烛。船两侧拉绿色绸条,跑动时随风飘动,以示波浪;船中间或亭或廊式屋棚,拱、顶、檐、牙、柱、栏装点亮丽,整个船体制作精致,操纵轻巧。一般三人表演,小旦坐船、船翁撑船、摇旦帮船。逐步推陈出新,改一人坐船为双人坐船,改一人帮船为多人帮船。1979年,以及以后的灯节,县文化馆的彩船,就是双人坐船,四人帮船。表演时锣鼓伴奏,坐船、帮船、撑船人模拟汉江行船、撑船、过滩、搁浅、抛沙、推船等动作,表现船民水上生活;摇旦(摇婆)在场中扭妮作态,打浑插斜,以增添诙谐嬉戏之趣。表演者配合默契,呼应自然。尤其撑船人手执竹篙在小船四周穿梭迂回,或作轻巧自如的顺水推舟,或作艰辛劳累的逆水行船,还有坐船人舞步轻盈,腰身灵活把船使唤的灵活自然,随波浮动。当船在江流中漂泊荡漾轻摇慢拽时,继之而来的是唱花鼓词,开头撑船老翁先唱一段,表示普天同庆,再根据套数多少随意安排,即兴编唱。船玩到哪里,就编唱到哪里,都是吉祥恭贺的颂语祝词,多是四六句一段,锣鼓间奏,玩船人可以唱,旁边观众也可以唱,此起彼伏,相盘诘唱,整个画面生动活泼,热闹蓬勃。
大头和尚戏柳翠 一男扮和尚、戴头盔、执拂尘,一女扮柳翠、戴头盔、拿彩帕。在锣鼓声中表演自我寻乐,相互逗乐,欢欢乐乐、蹦蹦跳跳的生活情趣。这种形式灯会、社火都有,都是跟彩船走的。
挑花灯 篾编、纸糊,染绘、扎勒,非常逼真,如:莲花、白菜、石榴、桃子、南瓜、葆谷穗子、金鱼、鲤鱼、公鸡、蜜蜂、蝴蝶、蜻蜓、蟾蜍、鸳鸯、鸽子、喜鹊、凤凰、兔子、鹿、象等花灯,还有象似栽有梅花、菊花、兰花、牡丹花、山茶花、玫瑰花、海棠花、桃花、竹、松等的花盆花灯。花灯都是陪伴彩船的,灯会时点蜡烛,社火时不点蜡烛,一人举一灯,一灯用一丈二尺长篾片或竹竿并缠彩色纸,于顶端作挑。作用在于一展花灯精彩,二为彩船烘托气氛。这在正月十三至十五的灯会,和正月十六的社火都用。
耍火炭 用长约一丈二尺的一根麻绳连接两个铁丝编成的小笼装红火炭,由一人凭手腕玩耍单手旋转、双手旋转、交叉旋转、正手旋转、反手旋转、转身旋转等,走在令箭牌灯之后,主要为龙灯或竹马引领、打场子。
芯子 是在方桌上绑四撑四角架子,分三台阶台,将幼儿扮戏剧角色,固定在架子上,成为一台芯子一折戏的立体造型,由四人抬着漫游,锣鼓伴奏,遇好场子时,抬着做过河、上下坡等表演。此形式仅正月十六社火有。
鹭鸶啄蚌壳 蚌壳、鹭鸶均用蔑扎纸糊成型。蚌壳用金、银、红、黄、绿色铂纸缠篾圈;鹭鸶用折好、勒好的纸羽毛贴身、贴颈、贴头,并做眼、做嘴,相似逼真。单个表演时,女角(或男扮女角)背负“蚌壳”以双手开合,走小步、快步,至翩翩起舞。男角头戴“鹭鸶”,模鹭鸶走路,长腿阔步,至奔跑疾驰。渔翁挎篓提网,作撒网状。表演时,多由蚌壳戏水开始,中途到岸上晒太阳,被鹭鸶发现去啄,互相追逐,蚌夹鹭头,互不相让,最后渔翁捕获作结。锣鼓伴奏,有紧有慢,迭起迭落,极富变化。这也只在正月十六社火玩。
地蹦子 用竹篾编一圆盘,糊皮纸,彩绘莲叶图案,并作莲花插“莲叶”上,系布带挂表演人腰间,表演人由妙龄女郎装扮成龙女,着金线勾鳞甲的水绿裙,16或24人列两列,走各种队形,变换各种舞蹈动作,有好场地,还间接性由一人或两人以地为台表演独角舞或双人舞。锣鼓伴奏,唢呐、竹笛协奏,步调整齐,热闹有趣。若圆盘彩绘浪花图案,则表演人就装扮成鱼女,着银线勾鳞甲的水红裙,走队形和做舞蹈动作与龙女基本相同。此形式也是正月十六社火才有。
踩高跷 又叫踩柳木腿。高跷中间装有脚踏板,以上为身,以下为脚,脚一般为4尺高。表演前,先按本头剧目分演人物,化装好之后,各自将跷身扎于腿上,先活动走走,待统一行动。表演主要在街道上单走、双走、穿插走,遇大场子多走圆场。50、60年代,一居委一叫张黑子(人黑而称)的,他踩的高跷足有6尺高,还特别表演单腿走、单腿跳、单腿蹦、单腿旋转,以及双腿奔跑、劈叉、扑蝶、斗鸡等特技,极为精彩,令观众惊叹不已,喝彩不断。踩高跷只在正月十六社火办。
张公背张婆 表演人前腰间绑扎、后腰间固定一做好的立体造型的逼真的假公,表演人饰真婆,踩上高6尺高跷,走街道时,表演动作诙谐含蓄;走场子时,表演动作幅度大,夸张、丰富。二胡、笛子、碰铃伴奏,说、唱、演、舞综合运用,精彩风趣。观者尾随紧跟,百看不厌。这一形式仅正月十六社火玩,仅是一居委姜大个子(因个子高而称)的独特演技。属踩高跷队伍的特别节目。
推车车 竹篾扎制,纸糊彩饰一小车状,车板前置假腿假脚盘坐于上,人物有老汉、老婆、儿子、媳妇,多表现一家人赶集、游春、逛会、走亲戚等,多是老婆坐车、老汉推车,儿子拉车、媳妇撑伞护送。表演有横跨双腿、扭腰摆胯等,舞步有碎步、踮步等,队形有龙摆尾、转四角、绕圆圈、扭麻花等。间而穿街过巷、过桥上坡,间而平路缓行、险路颠簸等,有时边舞边唱,有时停车演唱,有的唱“花鼓子”,有的唱民歌小调。上下场均以锣鼓、音乐伴奏。“推车车” 有的只灯会办,有的只社火办,也有的灯会、社火都办。
蜀河的推车车 原为两人(一人坐、一人推)表演的木架布围单车,后改为五人(一人推、一人拉、一人帮、二人坐)表演的篾编、纸糊、置灯光的双车。玩法基本同于县城。
骑毛驴 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腰系毛驴造型,男的执鞭护送,配以音乐、锣鼓,表演毛驴奔跑、上下坡、过河、站立、踢腿、卧身打坐等动作,穿插摘花、扑蝶、逗乐、捋毛等情节,表现伴侣亲密相伴之情趣。
打竹竿 用三尺竹竿,两端打孔穿铜钱数枚,表演者16人或24或40人,一致着装,或红、或绿、或黄,统一将竹竿舞动,碰撞两肩、两臂、两掌、两腿、两脚,使竿头铜钱铮嚓作响,其声清脆,节奏感强,单舞、群舞穿插进行,动作、队形变化多样。“打竹竿”只在正月十六社火办。
创 新 形 式
杜鲁门低头认罪 用竹篾扎,皮纸糊、又染褙的象似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立体造型,头是活动的,篾扎、纸糊、彩绘的帽子拿在手上,脚下安板安轮,体内点蜡烛,表演时,锣鼓伴奏,一人推杜鲁门,杜鲁门边移动,边钦头,意在向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低头认罪,因为他发动侵朝战争,并武装侵占台湾。相仿,相似。这是1954年灯节,县城二居委灯会的特别形式和内容。
艾森豪威尔吹牛屁 用篾扎、纸糊、彩绘象似牛的立体造型,体内点蜡烛,四脚安木轮;同时,用蔑扎、纸糊、彩绘近似艾森豪威尔的立体造型,体内点蜡烛,脚下安木轮,手上拿卷纸型,写《共同防御条约》,嘴上安一蔑扎纸糊的长喇叭,并写“共同防御”四字,表演时,一人前头拉牛,一人后头推艾森豪威尔,并伴锣鼓长号,象形性、夸张性表演这位美国总统吹牛屁,要与台湾当局共同防御海陆空。这是1956年灯节,县城二居委灯会的特别形式和内容。
装扮彩车 在汽车上用人物造型,田地造型,水利、水电造型,桑、蚕、烟叶、树木造型,以及五谷食物等布置在汽车上,并加以装扮,以表现“改革开放”、“兴修水利”、“土地承包”、“五谷丰登”、“植树造林”、“种桑养蚕”、“兴烟富农”、“修路筑堤”等主题,宣传改革开放以及所带来的新成就新气象。彩车开到哪里,鼓声响到哪里,宣传就到哪里。这种形式,1979年正月十六县烟厂主办过。1988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县供销联社连同龙灯、狮子、彩船、花灯等灯会形式主办过,还把这些宣传娱乐形式送到基层供销社,送到兴烟种烟大户、兴桑养蚕大户集中地等。
打腰鼓 穿红戴绿,腰系腰鼓,手持鼓棒,鼓棒后端系红绸。由40或80甚至更多女子组成腰鼓队,边正步走,边变换队形,边跳跃,边变换队形,边舞动鼓棒,边打击腰鼓,单手打,双手打,两手交叉打,两面轮换打,俯身打,仰身打,动作一致,鼓声一致,口号声一致。解放初期,每年的正月十六,青年学生都办。1979年正月十六,县烟厂主办过。以后年份县烟厂还主办过。
地龙灯 用篾扎、纸糊,弧形、连体,带夸张性、装饰性,点蜡烛的青(绿)色龙,固定在直径约1.2米的圆板上,板中心安转动轴承,板下中心轴有套管并安约3米长操纵杆,板下还安万向轮。表演时,一人推着走,一走圆盘即转动,圆盘转动龙灯随之转动,好似一条龙在地上飞快地跑动,故称地龙,神气活现。地龙灯只由二居委会卫刚成独自制作,独自表演。1979年至以后只在正月十三至十五灯会表演。
狮子滚绣球 用篾扎、纸糊,带装饰性的红色狮子,固定在直径约1米、缠有金铂纸的、铜钱图案组成的透空球体上,并将球体再固定于直径约1.2米圆盘竖有立柱的横杆上,横杆两端装有滚动轴承,圆盘中央安上下连动件,安约3米长操纵杆,安万向轮。表演时,一人推着走,一走两立柱上的滚动轴承即滚动,一滚动横杆连同狮子就翻滚,故称狮子滚绣球,生动逼真。这也只二居委会卫刚成独自制作,独自表演。1979年至以后只在正月十六社火表演。
挑花篮 用篾编纸糊并染色装饰花篮,篮上放置并固定若干扎勒染绘好的牡丹花、月季花、荷花、桃花等和石榴、葡萄、桃子、佛手等,花为一篮,果为一篮,一人挑两篮,戴草帽,着白衣黑裤,16或24男子分两列,表演走队形、喊号子,以及上山、下山、过河,左肩挑、右肩挑、换肩挑等。锣鼓伴奏,打梆协奏,大小、轻重步调整齐,强弱、快慢节奏一致。场面气氛热烈,观赏人潮水一般。50年代中期中学生组办过。60年代初仍是中学生组办,但已区别于不做“花果” ,而做“葆谷穗”,不做花篮,而做“麦穗子”或“大萝卜”“大白菜”。这只在正月十六社火办。
舞绸子 以6寸长木棒,一端握手,一端系8尺至1丈长或红或黄或绿绸子,以16至24女子统一着装组成两列,街道走队列时,用舞绸模拟河水流动、鱼虾游动、柳条摆动、云烟浮动等,遇好场地时,用舞绸模拟生活现象、生活情景、故事情节之行为动作,做静态造型、动态造型、动静结合造型。舞绸表演,把民间的、戏剧的、现代的融为一体,连续性好,节奏感强,审美度高,又有锣鼓伴奏,竹笛、二胡协奏,只要是驻足观看,没有不兴高采烈的,所而掌声、喝彩声不断。最初是县城业余汉剧组学员于1954年表演过,随后到80年代中学生表演过,90年代县烟厂组织过。这也只在正月十六社火举办。
秧歌舞 扇子舞 秧歌舞,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已注入了多种交谊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动作。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扇子舞,有传统继承成分,有外面影响因素,又吸收了戏剧《贵妃醉酒》中贵妃舞扇和《霸王别姬》中虞姬舞剑,以及太极拳动作。柔和连绵,圆活连贯。小鼓、小锣、小钹伴奏,二胡、二弦子(京胡)、竹笛协奏,并配歌配曲配调,已远远超出了原先的表情性、动作性和观赏性。80年代以后,主要是退休的女职工、女教师仍在每年的正月十六社火举办。但已不跟社火大部队走,而是结成姊妹单独行动。
(本文参考了父辈口述和《旬阳县志》)
(作者单位:安康农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