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民俗首页 | 西安民俗 | 宝鸡民俗 | 咸阳民俗 | 铜川民俗 | 渭南民俗 | 延安民俗 | 榆林民俗 | 汉中民俗 | 安康民俗 | 商洛民俗 | 杨凌民俗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汉阴县民俗风情大全 > 正文

安康八岔戏

2015-5-27 18:18:35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八岔戏是流传在安康市汉滨区广大农村乡、镇的地方剧种。汉滨区周边县也可见到其踪迹。尤其汉滨区恒口、大同、五里、建民、关庙、张滩、梅子铺、流水、河西等乡、镇最为广泛。

  安康八岔戏的历史渊源

  八岔戏的形成发展同样经历了唱民歌——打围鼓(赛唱)——小场子、地蹦子(民间歌舞)——民间戏曲(八岔戏)的演变过程。清顺治六年(1650年)。朝廷下达了垦荒令,第一次移民进入当时颓败凋蔽的安康,他们圈地围田,拓荒垦植,数十年间生产很快得以恢复,生活自给有余,商贸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物质生活得以基本满足的同时,多种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也随之兴起,“打围鼓”就是其中的一种。5至7人打着锣鼓走乡串户,他们既是演奏者又是歌手,演奏着大家熟悉的花鼓调和数种民间小调,在走村串户活动时,宗族之间、村镇之间兴起了“打对台”,以赛歌唱,这种群集的“打对台”是即兴创作的,带有挑战性的歌词比赛,而且创作的愈快、愈及时、愈辛辣,愈能得到群众喝彩,这就催生出新的短小精悍的锣鼓点和奔放、热烈欢快的“花鼓调”以及柔和委婉、歌词典雅的小调,尤其是多段歌词的小调,象《山伯访友》、《十里亭》等都是数百段千余句的歌词。这种歌唱了完整故事的小调,常常是“打围鼓”的主要曲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围鼓”已不能满足乡民们对文化生活的进一步要求,于是在“打围鼓”的基础上则手舞足蹈,使“小场子”和“地蹦子”等民间歌舞应运而生。在“打围鼓”时是由一个人说唱数个人物,而“小场子”等歌舞则由歌舞者分别演唱,歌舞对唱中常常插白打诨或询问对答等等,产生了简单的道白和即兴式的表演,进而发展成为对对戏、折子戏。如《刘海砍樵》、《卖杂货》、《柳二姐盘花》等,特别是那些能够歌唱完整故事的,将第三人称的歌唱变为第一人称进行表演就形成了八岔戏的雏形。八岔戏形成之初常用七首曲调,即:【长工调】、【放羊调】、【翠花调】、【游春调】、【赶船调】、【绣花调】、【访友调】(其中有的是以戏名代曲名)。演唱初始由一戏一曲逐渐发展到以人物,情节使用曲调,亦称为岔开使用的七岔戏。到清乾隆中期(1773-1774年),是我区又一移民高潮,两湖移民大量涌入,促成了此后数年间安康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到乾隆末年嘉庆年间,因移民逐年增多,老林开辟、山货云集、商贾辐辏、农贸振兴,使安康成为汉江中上游的商业重镇。水上航运成为陕鄂之间物质及文化交流的唯一渠道,加上民间班社往来演出频繁,使【郧阳调】传入安康。经过艺人们吸收改造,变成了具有板腔体雏形的“阳八岔”(又称大八岔)。“七岔”因受表现功能的局限,使它多表现风趣幽默的喜剧和轻松愉快的闹剧。相对而言对激越高亢、庄重肃穆的剧目内容却难以适应,“阳八岔”的衍生、加入,正适时恰切地弥补其不足,使带有正剧、悲剧内容的剧目逐渐增多,唱腔也形成了阳八岔(大八岔,板式衍生体)和阴八岔(七岔或小调带有原始风貌的民歌体)两类。自此,八岔戏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由于八岔戏的剧目、唱腔和锣鼓伴奏易于流传,致使家庭班、裙带班、村镇班,这些季节性、半职业性质的班社遍布各地,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达到鼎盛。据调查,仅汉滨的恒口、五里、梅子铺、大同、建民、吉河、关庙、石梯、河西等乡镇一带较有名气的演出班社近30个之多。清末民初此戏曾被官府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鄙俗之乐”,两次明令禁演,从而在城镇舞台上销声匿迹,但仍顽强的活跃在广大农村,成为“蓆棚戏”、“角角戏”,盛况一直延续到民国中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八岔戏长期远离中心城镇,蜗居山野,极少受到较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熏陶与交流,致使它发展缓慢,显得稚嫩柔弱。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八岔戏进行了多次采录普查,并对一些职业八岔戏班社给予大力扶持,组织了多次民间艺术会演,让八岔戏堂堂正正的登上了大舞台,其中汉滨区关庙镇的刘忠诚职业班社,直到1964年禁演古典戏时才停止活动。

  1956年,安康市汉剧团将八岔戏《站花墙》、《吴三宝游春》搬上了大舞台,对剧本、表演、唱腔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并首次使用了民族管弦乐器伴奏,在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中获得了各种奖励,取得了成功。长安书店还专为《吴三宝游春》和《站花墙》出了专辑,使八岔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地县两级组织编辑班子,系统搜集整理了八岔戏集成并列入了《陕西省戏曲音乐集成卷》。90年代初,汉滨区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创作了《新吴三宝游春》又获成功,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奖励,成为了保留节目,常演不衰。同时数量不菲的八岔戏班社至今仍活跃在我区广大农村。

  安康八岔戏的基本内容

  八岔戏它以语言通俗、曲调优美、故事生动而深受群众热爱,它的声腔唱段遍及全区各个角落。它的称谓有“七岔戏”、“花鼓戏”、“阳八岔”、“阴八岔”、“大八岔”、“小八岔”、“小调戏”、“岔儿戏”、“岔调戏”等,不下八、九种。那么,它是歌?是舞?是戏?其实正是这奇特的存在形式,鲜明的“体征”向我们揭示了八岔戏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即:唱民歌——赛唱(打围鼓)——民间歌舞(小场子,地蹦子)——八岔戏。同样,它的剧目表演也是循着民歌——唱故事——演人物这个轨道,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因为多用熟悉的六、七支小调来演唱故事,所以艺人们将它称为“七调戏”、“七岔戏”(意思是岔来岔去的七个调)。清乾隆、嘉庆年间(1772—1810年),在七岔戏的发展变化中,有“郧阳调”从鄂西传入汉水中上游,经我区艺人的传唱嬗变,形成开头有“起板”,中间叙事有“诉板”,结尾唱“落板”的板腔曲体,就变成“七调加一调”——如今的“八岔戏”了。

  “八岔戏”的角色行当为“生”、“旦”、“丑”,其中以小生、小旦、小丑戏居多,是较典型的“三小戏”。据上世纪50年代“安康戏曲发掘组”资料记载,八岔戏有剧目190余个,但至今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足50本(折)。本戏少,折戏居多。题材绝大多数来源于民间的男女爱情故事,传统和劳动生活中的轶闻趣事。

  八岔戏的音乐,只有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以“阳八岔”(又称“大八岔”,原于“郧阳调”)与“阴八岔”(又称“小八岔”、“七岔”、“小调”,“杂调”等)所含的曲调分为两种不同表现力的声腔。阳八岔的所有唱腔,除用打击乐,作为句、段之间的间隔外,均属无弦管伴奏的清板式的、一人唱众帮腔的演唱形式;阴八岔以民间小调作为唱腔,常用的有【长工调】、【撒花调】、【绣荷包】、【探妹】、【度林英】、【接干妹】、【十绣】、【十恨】、【游春】、【赶船】等。由于阴八岔囊括的曲调很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它能演示出那些情节迭宕、表演细腻、人物个性鲜明的剧目。面对浩瀚众多的民歌,八岔戏也绝非一味接纳,它受到八岔戏已定型的伴奏锣鼓严格的制衡与取舍。

  常演的剧目有:《柳二姐盘花》、《卖杂货》、《尼姑思凡》、《王婆骂鸡》、《上竺山》、《何氏劝姑》系列(《要嫁妆·张德和进店·张德和休妻》)、《站花墙》、《吴三宝游春》、《贾金莲赶船》、《白扇记》、《蔡鸣凤辞店》、《坐东楼》、《西楼会》、《保娃子打草鞋》等,据著名八岔戏传承人刘聪成谈:民国时期(1915—1945年),八岔戏在汉滨境内最盛,有不少职业班社,也有不少“二棚子班”、“皮影班子”、“大筒班子”兼唱八岔戏或专工八岔戏,著名艺人有李洪发、余德奎、余德业、袁富恩、汪元鳌、余策成、李正年、朱代业、刘聪成(绰号狗旦子)等。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八岔戏逐步形成了“三门九行当”的角色分工。有些行当的表演,却“脱胎终未换形”。角色有:生(包括小生、须生、老生)、旦(小旦、正旦、老旦)、丑(小丑、老丑、丑婆)此即“三门九行当”。角色分工明确了,表演就进入了一个新领域,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展。

  表演要求“心中有戏,眼中有神,动中有情”外,各门角色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进化各不相同。小生表演已经运用了整冠、圆领、抖袖、掸尘、台步等诸多的戏曲程式;而旦角则保留着“小场子”身段、台步,始终亭亭玉立,双膝微曲,大臂贴身,用小臂扭着“进三退二”的小颤步。“丑”门类的表演均属“说天指天,道地指地”的,甚至随意性、即兴式的表演。

  安康八岔戏的基本特征

  1、八岔戏是流传在汉滨区的一个年轻地方剧种,它来自于“四民”,即:剧目来自于民间故事、传说;表演来自于民间歌舞:唱腔来自于民间小调;伴奏锣鼓来自于民间鼓乐。

  2、从唱民歌——打围鼓——小场子(地蹦子)——民间戏曲(八岔戏)。它处于民间地方戏曲形成的顶端,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3、八岔戏唱腔分类比较独特,既有唯一板腔体雏形的阳八岔(由【郧阳调】嬗变而来),又有依一定规律且又囊括大量民间小调的阴八岔,演唱时却浑然一体,妥贴无痕。

  4、轻装简行,最大限度适应农村乡镇环境。能在多种场合中演出,演小场子中唱八岔戏,二棚子班也演八岔戏,就是自娱自乐的“打围鼓”,锣鼓一响便也唱起了八岔戏。

  安康八岔戏的相关器具及制品

  八岔戏演唱不动丝竹,全凭锣鼓乐“掌其节奏,齐其动作,鼓其精神。”常用乐器有柿饼鼓(扁圆状鼓)、苏锣、苏钹、小锣、马锣、二五子(小碗宽边的小镲)、云锣等。总体音色要求明快热烈而不尖厉,柔和圆润却不低沉。在整个伴奏过程中,钹起音响指挥作用。乐队演奏必须达到强弱分明、疏密清晰;掂闪结合,擦捂有致。将锣鼓“掂出味来,打出情来”,使之“远闻锣鼓声便知演八岔。”

  安康八岔戏的濒危状况

  1、尽管目前仍有一些半职业八岔班社活动,但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现存艺人演唱八岔戏环境、空间有限,多是兴之所至演唱几折(段),衰微之势日渐加剧。

  2、八岔戏目前已无相当造诣的艺人担纲。专业团体也无施教安排,搞过八岔戏采录整理、研究的专业人员本来稀少,加之年事已高,也有断代之虑。

  3、一些已基本完稿的八岔戏资料因为经费问题,迟迟难以付梓问世,恐有散佚可能。

  安康八岔戏的保护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编辑《安康民间艺术十大集成》和戏剧志时对八岔戏流传的地域进行大面积的调查,并对著名班社、艺人进行采访和录音,从而明晰了八岔戏的起源和流传的状况。同时对八岔戏的音乐也进行了录音、记谱,并整理成卷,现已列为我省《八岔戏音乐集成》的重要卷本。

  2、1999年,政府要求安康汉剧团再次排练八岔戏,并对传统戏《吴三宝游春》进行新编,利用八岔戏原生态音乐进行排演。该剧参加了陕西省举办的“庆祝建国50周年汇演”,在剧目改编、演出、导演、音乐、表演几方面均获一、二等奖。

  3、2004年3月,区政府决定将每年的“黄洋河之春”、“汉江之夏”、“香溪洞之秋”、“元宵灯节”等四项大的群众文化活动,重点确定为民间艺术的展示推介活动,同时在各大旅游推介活动及重大节庆中,都组织八岔戏专场,把这一民间艺术做为活动的重要艺术品牌来打造。

  4、我区主管单位多次派遣群文干部和专业剧团人员到各班社从剧目、音乐、表演等方面进行辅导。

  5、由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班社进社区、广场等,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普及、宣传、推广。

  6、2006年成立汉滨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将散落于民间的班社登记造册,进行规范管理,并拟对现有的艺人授予不同层次的艺术家称号。关心老艺人的生活,结合实际,把生活困难的老艺人纳入社会低保,对已享受低保待遇的逐年提高其低保标准。

  7、2006年,区政府要求安康汉剧团再次排练八岔戏的代表剧目《站花墙》,参加安康市举办的民间艺术汇演。

  8、近年来,为了不断弘扬、发展这一濒危的地方民间艺术,我区老一辈艺术家、老艺人不断发掘本土人才,采用不同方式,对现有人员进行技艺传授并在保持原有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对这一古老艺术进行深化、提高、创新,在唱腔上不断改进、完善,大大增加了八岔戏表演的观赏性。


编辑:秦人
汉阴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汉阴县旅游景点:汉阴县铁瓦殿道观 汉阴县旅游景点:汉阴菩萨泉 汉阴县旅游景点:汉阴古城墙 龙寨沟景区
凤凰森林公园 凤堰清代万亩梯田简介 汉阴县凤堰古梯田
文峰塔 汉阴县城区景观[图] 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简介
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 汉阴文庙 汉阴古城墙[图]
汉阴文峰塔 汉阴菩萨泉 汉阴县龙头庙
汉阴县铁瓦殿道观(离尘寺) 汉阴凤凰山庄 汉阴两合崖圣景
汉阴县美食 更多
陕西名菜之墨鱼汤
陕西名菜之腊肉红薯粉条
陕西名菜之墨鱼汤 陕西名菜之腊肉红薯
陕西名菜之家明卤猪 陕西名菜之白火石汆
陕西名菜之鲫鱼荷包 陕西名菜之酸辣茴香
陕西名菜之双干炒腊 杏鲍菇
魔芋挂面 菜籽油
汉阴县特产 更多
汉阴县地方特产:蕨粉皮子
汉阴县地方特产:汉阴炕抗馍
汉阴特产:豆腐干 汉阴县地方特产:油
汉阴县地方特产:菜 汉阴县地方特产:汉
汉阴县地方特产:汉 汉阴县地方特产:蕨
汉阴县地方特产:汉 汉阴果树
汉阴油桐 汉阴茶叶
推荐信息  
·临渭区坐席风俗
·民间歌谣:小娃勤
·凤翔节令文化风俗
·凤翔民间生活忌讳
·合阳农村见闻:龙口夺食[图]
·非遗奇葩 流传千年的风俗——药王山“二月
·香山佛教文化旅游节[图]
·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
·陕南民俗:“杀年猪”与吃“泡汤”习俗
·2013版陕西省庙会地点、名称、会期选集
·儿时的记忆——老式爆米花机[图]
·西安亲戚之间的称谓习俗
·西安社会交际时的称谓
·西安民间称谓习俗
最新更新  
·汉阴小吃最养人
·神秘的陕南傩舞
·一个家族百年垦出万亩梯田
·葬礼仪式
·婚嫁风俗
·汉阴人生活习俗
·生产习俗
·生活礼仪
·话说涧池烩面片
·舌尖上的汉阳坪---汉阳蒸盆子史考
·舌尖上的汉阴(2012年11月19日)
·春在舌尖
·诗词情趣中的美食
·现代中餐礼仪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俗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mins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