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旧时外出走亲戚,求医看病,请先生,一般都是徒步而行,有的也骑牲口。官员外出皆乘马坐轿,侍卫相随。殷实之家走亲戚,赶集,看戏,访友,一般乘坐马拉木轮车。若远途行旅,乘坐畜力轿车,或乘船走黄河、渭河、洛河水路。民国二十三年(1934),陇海铁路通车到渭南后,人们出远门则乘坐火车。县城短途,多以洋车(人力车)代步。有的山区也用滑杆(用两根长杆夹一坐椅,二人前后杠抬)抬送老年人。
20世纪50年代,国家干部下乡,背铺盖卷步行;老百姓出门,仍然是步行或骑牲口;有些经商的也骑自行车。到了60年代,自行车成了城乡主要交通工具。有的人外出运东西,也用架子车代劳。70年代,轻骑、摩托车日渐增多,出远门一般坐公共汽车。1978年以后,县际公路成网,县城通班车,乡镇有“蹦蹦车”。小四轮、双排座已成为农村人走亲访友和出远门的主要代步工具。地、县级机关干部因公外出,则多乘坐单位的吉普车、面包车或小轿车,有的也乘公共汽车。至2002年底,县乡公路实现油路化,乡镇都已通班车,人们出行办事都坐公共汽车,远途坐火车,有些做生意的为节省时间,也有坐飞机的。城内一般乘坐公交车、出租车,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的也较普遍。少部分办工厂、做生意的还有自己的小轿车。
人们外出办事,习惯于多人同行,互相照顾,同出同归,有“同路不舍伴”之俗。沿途遇人,问事问路,态度和蔼,视对方年龄、身份,多唤以自谦称谓。在途中,行人车马一律靠右行,素有年轻人让老年人,单身让负重的,轻车让重驮,下坡让上坡等良俗美德。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