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大荔不讲“li”,笔者也弄不清怎么个不讲“li”,不讲什么“li”。于是萌生了破解的念头——以由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家叶圣陶题写书名,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辞源》为例,发“li”音字的一声1个,二声5个,三声20个,四声84个,合起来156个。笔者茫然了,难道大荔不讲156个“li”?
为了弄个水落石出,笔者对这156个发“li”音的字从音、义、形逐一排检,筛出3个都是发三声的“lǐ”——“里”、“礼”和“理”。如此说来,大荔不讲“li”,就可直白地说大荔不讲“里”、“礼”和“理”了。
先说大荔不讲“里”。
这里写的这个“里”,是“裹”和“裡”的简化字。繁体字的“裹”和“裡”,是对内、外而言的,简化了的“里”都含了这两个意思。“里”泛指市民、商贾居住的地方,上海有“里弄”,大荔也有一条巷名为仁厚里。还有里姓。剪除这些涵义,“里”又是长度单位,一里等于150丈,二里等于一公里。如果说大荔不讲“li”,也许就是这个表示长度的“里”。确实,大荔有不讲“里”的现象:
现象一:大荔东濒黄河,那里有广袤无垠、一眼看不到头的黄河滩涂地。这些滩涂地或人为、或自然态势又被分割成阡陌相连的许许多多的田块,当地人称这些田块的边长为“畛”。所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讲述道路的远近不讲“里”,而讲“畛”。假如你行走在黄河滩浩瀚的绿色棉田或花生地时,要问在地里干活的人从甲地到乙地有多远,回答你的是“有三畛地”,或“四畛地”,从不同你讲“里”。而这个“畛”又没有一个定数,只是以你所在的环境和语言氛围中,当地人采用目测,或从生产、生活中步测的一个约数。“畛”的变数很大,不同的地域环境中,“畛”的长短也不一。一般是地域开阔平坦的,“畛”长了许多,与此相反,“畛”又短了许多。黄河滩下的“畛”长,崖上的“畛”就短。尽管有“三畛二里”的说法,对“畛”来说,相对有了一个可以比照,可衡度的标准,但它仍然变数较大,并不精确。
现象二:大荔同许多地方一样,还有数种衡量距离不讲“里”的说法。近了讲“一节”、“一锅烟的工夫”。远了,顺手一指“下这个坡,翻那个沟,过了那棵老槐树,不等太阳落山就到了。”讲了“里”吗?但都听得懂,都知道道路的远近。这种与天时、地理、比照物为对象的描述距离,从语言氛围,讲述姿态中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形象表述,进而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事相,展示了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文明。
再说大荔不讲“礼”。
“礼”是一个多义词。约定成俗的规则、仪式称“礼数”——乡规民约就是一种“礼数”。表示尊重称“礼貌”,表示敬重称“礼意”、“礼遇”、“礼节”,郑重地送给人的东西称“礼品”、“礼金”、“彩礼”——概为“礼物”。举行隆重的活动称典礼,高雅的大厅堂称礼堂,为举办典礼燃放的炮称礼炮、礼花,负责礼仪工作的称礼宾、司礼……讲“礼”的地方太多了。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就是专门讲“礼”的。它通论礼义,诠释礼仪,讲述礼节制度,古代讲礼格言及讲礼的人和事。大荔是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流传了许多有关礼义的故事:《沙苑白荠藜的传说》、《结草衔环,知恩当报》、《朱寿昌弃官寻母同册府》、《阎敬铭义教子侄》……都可佐证大荔百姓以崇尚礼义为荣,以礼貌待人为本,不愧是礼仪之邦的黄河儿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荔人弘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传统理念,以礼待人,以礼育人,“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以“礼”、以“德”为核心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不仅净化环境,而且也净化心灵,构建和谐的经济发展社会,营造宽松富裕的人居环境,一个个大型企业在大荔落户了,一个个项目建设在大荔正在进行,一个个“凤凰”落在了大荔的这棵梧桐树上。
确实有一段时间,不仅仅单是大荔不讲“礼”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许多传统的、蕴涵着丰富民族文化的节日、庆典、仪式,甚或物什都被冠以“封资修”被毁、被禁锢,“打砸抢”成为“时髦”,还讲什么“礼”?
也有个例外。敢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周礼的“六礼”婚姻为纲的旧礼教就是一例。自由恋爱,瓜子水果糖,一个简单的仪式,走完了几千年的长路。如果人说大荔不讲“礼”是在这个层面,无疑是对大荔人敢于破除陈规陋习、繁文缛节、封建礼教叛逆精神“犟劲”的褒扬。
最后再论一论大荔不讲“理”。
记得儿时老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啥是理,皇上说的就是‘理’。你不看‘理’字旁边有一个‘王’字?”时代发展到今天,恐怕这个“理”也不能成立。也许人所说的大荔不讲“理”就是这个“理”。我以为,说大荔不讲“理”虽不含太大的恶意,多了些调侃;虽不算贬低,多少带了些批评。若如此认识大荔人,笔者认为似乎欠了些公允。“大荔人咋咧?”哪里都有不讲“理”的人和事,轻的违犯游戏规则,重的作奸犯科,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万不可以一盖全,“以点带面”,由此及彼,把遇到的个案同整体相比论,把看到的一斑同全豹相比论,把特殊同一般相比论。笔者曾拜读过合阳史耀增先生在贵栏目发表的“合阳鬼”的几个小故事,他从正面诠释,正面引导,从而看出了合阳人的睿智机灵。革命战争年代,不是把年龄小的红军战士亲昵地称为“红小鬼”吗?即是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把好玩的小娃娃也称“小鬼”吗?从这个层面上讲,大荔不讲“理”就不一定都是贬义了,也许是正话反说的一种幽默,也许是让你悉心体味它的内涵,加深彼此的认识。“器大者声必宏,心高者志必远”,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理应多些宽容与理解。
上陈赘述,自知牵强,难圆其说,一孔之见,一家之言,或许能道个明白。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