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兴名将李光弼大约不曾想到,戎马一生的他,死后竟与风情万种的玉兰花结缘!
出于人事抑或天意其实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株曾见证了当年将军隆重葬礼且陪伴其英灵的玉兰树,居然笑傲岁月一千多年!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期将军坟墓已被淤埋地下,当时一位地方官员想瞻仰将军长眠之地,却只能面对一些残碑石兽,发一通“风剥雨蚀何太急,欲拜英魂墓已无”的慨叹了。千年匆匆又逝,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坐落于富平县原觅子乡的将军墓园,除一通杨炎(唐德宗时曾任宰相)撰写的唐碑,其它东西都早已毁弃了。独有这株玉兰树愈老弥盛,每年谷雨前后,宛若游龙伸向东西南北的四条主干上,拳头大小,玲珑剔透,赛若剪冰裁雪的莹白花朵绽满枝头。丝丝缕缕,幽幽淡淡清香,仿佛一杯刚冲泡出的早春新茶,涤人俗肠中不无某种苦涩……
将军病逝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享年57岁。这年,恰值历时八载的“安史之乱”结束一周年。作为与郭子仪齐名的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将军事实上已提前“出局”:广德初年,因忧惧宦官幸臣的谗言加害,“不敢入朝”的将军,借口身体有病,婉言拒绝了朝廷调他担任东都(洛阳)留守的任命,避祸住在徐州。不知将军避祸徐州的帅府后庭院,是否也有一株玉兰树?倘有,想必“目睹”了将军晚年想报效国家却不能够,又因久在军中,不能奉养家中老母的苦闷乃至愧疚心境了。
军人世家出身的将军,祖根“出自陇西”(甘肃),大约“闯关东”吧,史书上说他的先辈为“契丹之酋长”。武则天当权时,将军的父亲楷洛归附朝廷,被赐为李姓,官至左羽林将军,并出任朔方节度副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将军幼年便已练就一身马上马下功夫,并且能读班固撰写的《汉书》。少年从军,长期紧张艰苦的军旅生活,磨砺出将军沉稳坚毅和富有谋略的个性,驻防西北边塞时,已被军中称为名将。755年,深得唐玄宗赏识并对朝臣担保“必无异志”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叛,伙同叛将史思明等杀出河北,不久攻占洛阳,汹汹兵锋直逼长安门户潼关。危局之下,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将军因郭的举荐,出任河东节度副使,不久升任河北节度使。史载“自禄山反,常山(今河北正定县)为战场,死人蔽野”,将军率部来到这里见此惨景不禁落泪,以酒祭奠死难者,掩埋其尸,安置失去家园的百姓,发誓平定贼寇,救拔天下百姓脱离苦难。正是怀着这种悲悯情怀,将军激励手下将士,以少胜多,一举收复常山郡所属七座县城,随后与赶到的郭子仪会合,大破史思明叛军。就在河北等地军事形势朝着有利官军发展之时,由于唐玄宗的自负和猜疑,不顾潼关守将哥舒翰的反对,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强令出击,结果导致唐军大败,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出京城长安,避难去了四川,安禄山占据长安,一度士气低落的叛军气焰又变得凶狠张狂。
不过,危机中亦包含机遇:一是太子李亨取代玄宗登上帝位(唐肃宗);二是当时政治和军事奇才李泌成为肃宗的得力助手;其三便是拥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杰出将帅。可惜肃宗并非明主,形势刚有转机,他便舍弃和李泌商定的用兵计划,没有利用当时唐军优势,先取范阳,消灭叛军有生力量,而是急于收复西京长安,过他的安乐皇帝瘾。这样,不仅错失了唐王朝中兴久安的历史机遇,而且埋下后来地方军阀割据的祸根。同时,由于战略指导上的错误,朝廷虽收复了西京长安,但叛军实力未受损失,加上肃宗担心郭子仪、李光弼“功高难制”,在一次重大战役中有意不设主帅,军中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官军溃退。更为恶劣的是,由于猜忌心理,唐玄宗以宦官为监军牵制将帅的做法,到了肃宗、代宗时期变本加厉,富有实战经验并且精通谋略的李光弼,亦因此败绩,洛阳一战即是例子。战前,将军屡言贼势尚锐,不可轻进,但由于宦官幸臣作祟,朝廷频催将军“速收东都”,结果吃了大败仗,将军亦被解除兵权。后因江淮一带形势紧急,朝廷才不得不恢复了将军的太尉职务。将军奉命后,不顾个人安危,带着少数兵力赶赴江淮,进入徐州,很快稳定了当地局势。一些原想趁乱扩充地盘的地方军阀,迫于将军的威名,亦相继退兵回到原驻地,从而解除了朝廷的忧患。
尽管将军对朝廷如此忠心耿耿,皇帝身边那些奸佞小人时时想抓他把柄的阴冷目光,却仍牢牢紧盯着将军。据说朝廷任命他为东都留守,就是想借此“考查”将军对朝廷的态度和动向。这种猜疑,使将军怎能不寒心惊心乃至不无戒心和灰心?!终于忧心疾发,病故于徐州——回到京城长安的乃是将军灵柩了。这时朝廷变得大度起来,追赠将军为太保,并诏命文武百官送将军上路,可说是备享哀荣。但谁又知道将军“走”时内心是怎样的悲凉孤寂?也许是上天为了抚慰将军英魂吧,一株玉兰树婀娜长成,悄悄担负起陪伴将军职责,且这一“陪”就是一千多年!现在这株玉兰虽已不存(殒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场风灾),但那一缕 清香仍刻骨铭心在我记忆中,一如将军的不灭英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