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俗话说,钉鞋的掌子,唱戏的嗓子。把这话用在著名秦腔须生演员丁良生身上,可谓是实至名归,恰如其分。从艺近 40年来,他凭着一口好嗓子红遍秦腔舞台,从岐山唱进省城,名冠三秦大地,享誉西北五省,人称“钢嗓子”,着实为西府人长了脸争了光。
近日,在宝鸡戏曲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杨朝霞的专场演出现场,丁良生又一次在宝鸡父老乡亲面前露面了,开口一段经典的《打镇台》铿锵有力、酣畅淋漓,仍不失他早年出道时的清音亮嗓,纯正挺拔,令观者掌声如潮,难怪当晚他两次被喝彩声生生地“拽回来”。在演出间隙,记者有缘和丁良生面对面,回味他的秦腔人生,感知他的拳拳乡情。
《打镇台》 一鸣惊人
岐山出道声震三秦
丁良生 1956年 4月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那时家乡发洪水,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为了糊口,母亲带着他一路逃荒要饭,最后落脚到了现在的岐山县青化镇童峪村。 18岁的丁良生因为嗓子好,从县广播站进入了岐山县剧团,从此便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
吃谁家饭,跟谁家转。既然进了剧团,就得好好练好好唱,丁良生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当然那时剧团考核也很严格,表现不好,他这个“副业工”就可以卷铺盖走人了。他想着绝不能让父母失望,刚开始练功,踢腿、压腿可把罪受了,老师更是“残酷”地给他上“老虎凳”,让他感到钻心的疼,三个月下来,他的腿肿得老高,上楼要用手抬着腿才行。剧团在演戏时,丁良生就躲在幕后“偷学”,看老师们咋演咋唱,悉心观察人家的眼神表情,慢慢地入道了。
从跑龙套开始,丁良生一步步在戏中演有名有姓的角了,像《沙家浜》中的郭建光、《海港》中的韩小强和《八一风暴》中的贺龙,已崭露头角。后经人牵线,他拜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的名家贠宗汉为师,专心学习须生表演艺术。一有空他就跑到西安找老师说戏排戏,贠先生也不厌其烦地给他说秦腔经典名剧《打镇台》,使他获益匪浅,艺术一天天长进。后因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调演和原省广播电台举办的首届“西凤杯”秦腔青年演员广播大赛并斩获大奖,声震三秦。之后,从南到北的戏迷都知道了,岐山有个丁良生!
西府常来常往
乡情不了绕心怀
丁良生嗓音挺拔高亮,唱腔隽永,吐字清晰,扮相清俊,尤以唱功戏擅长。在陕
西首届艺术节、西北五省区“太阳杯”大赛等赛事中夺得一等奖或特等奖,后到西安工作。但无论走到哪里,丁良生始终记着自己就是个秦腔演员,总忘不了他的根在宝鸡,这里是滋养他的一方厚土,没有岐山的山水,就没有他清凌凌、亮铮铮的嗓子,就更不会有他的秦腔。
当被问及一年要来宝鸡多少趟时,连他自己也笑了,多得真是记不得。虽说身在西安,但丁良生和宝鸡打断骨头还连着筋。这几年,他频频回宝鸡评戏排戏,搭档演戏,留下了不少佳作。《苏武牧羊》是丁良生的又一出代表戏,前些年他和宝鸡著名演员田栓宝台下是兄弟,台上一个是苏武一个是李陵,灌制这折戏的盒式录音带可以说是他最好的版本,流传甚广。 2006年冬季,丁良生应邀为原人民剧团导演了秦腔传统戏《清风亭》,公演后好评如潮,也使得这出唱响孝道的好戏成了下乡演出的保留剧目。
说到孝道,田栓宝感叹他良生哥可是一个大孝子。到西安后,丁良生的演出一个接一个,忙得不可开交,但无论如何,每年春节他都要和妻儿回岐山,陪老人过年。
唱而优屡“触电”
龙年要拍电影 《窦娥冤》
传媒的发展,给秦腔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秦腔名家特别是中青年演员借此快速走红,在秦腔舞台上脱颖而出,丁良生也概莫能外。
2008年,省上开始筹拍秦腔数字电影来传承秦腔经典剧目,丁良生有幸被选中,在《十五贯》中扮演了“男一号”——明代的清官况钟。这部电影在 2009年公映之后,也陆续走进了戏迷当中。去年 10月,《十五贯》荣获第 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这是陕西首拍秦腔数字电影的起点,更是一个重要突破。
丁良生说,陕西的另一部秦腔数字电影《窦娥冤》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已确定由他扮演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就在去年下半年,丁良生已进音棚全部录音完毕,按计划过年后就要在省内选外景进行拍摄,估计用不了许久,人们就会在电影银幕上看到,冤魂不甘慈父来申冤的千古传奇故事。
拍完这部电影,丁良生说他的再一个念头就是录制个人唱腔专辑。从艺近 40年,丁良生出过不少折戏和本戏的唱腔光碟,但唯独没有个人专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他也想在自己尚年富力强的时候把自己“小结”一下,给自己的秦腔人生留个念想,也为戏迷奉上精心烹制的“秦腔大餐”。让宝鸡的乡党祝他早日圆梦,翘首期盼他的“看家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