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宝鸡民俗博物馆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落成开放。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文化厅副巡视员王宝强、旅游局副巡视员李志和市政协主席张明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龚晓燕、市委常委、秘书长白升安,市人大副主任孙惜玲,市政府副市长丁琳、秘书长武军,市政协秘书长王志林,市政府副秘书长葛君琪、李献卿等领导出席开馆典礼。 宝鸡民俗博物馆位于宝鸡市公园南路,占地面积11671平方米,建筑面积8179平方米,陈列面积3161平方米,馆藏民俗文物展品1249件(组)。其建筑为平台五鼎造型,是集收藏、陈列、研究宝鸡地域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343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共有馆藏文物5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10719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市级非物质文物遗产65项。被誉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文物局、省文化厅的关心支持下,宝鸡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了保护传承宝鸡民俗文化,实施文化强市工程,市政府于2010年8月17日第十四次常务会议决定,利用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旧址改建宝鸡民俗博物馆。 宝鸡民俗博物馆《宝鸡民俗》展览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个部分。“西府人生”部分包括“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等,全面展示宝鸡的人生礼俗。“宝鸡风尚”部分展示宝鸡人在生产、生活中祈富、求美、寻乐的心愿和独特的地域风尚。展览采用场景、实物、文字、图片、雕塑、版面、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现了宝鸡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追溯和记录了宝鸡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过程,全方位、多角度提炼出宝鸡民俗文化的特色。 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布展面积900多平方米,共展出800多件(幅),以宝鸡社火、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西秦刺绣、炎帝祭典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社火脸谱、西府皮影、宝鸡剪纸、凤翔草编、面花礼馍、千阳八打棍等省市级项目等为主线,集中展现了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丁琳副市长在致辞中指出,建设宝鸡民俗博物馆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是开发利用宝鸡民俗文化资源,展示人文宝鸡,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大举措,是我市文化旅游、文博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宝鸡民俗博物馆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是继2010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落成之后,我市建成开放的又一座专题性博物馆,标志着我市博物馆的发展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我市的文物旅游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为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基地,提升宝鸡城市文化品位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她要求,要以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统领,保护传承民俗文脉,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代表陕西省文物局向宝鸡民俗博物馆的建成开放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宝鸡民俗博物馆是全省博物馆建设的重点工程,其陈列展览突出了宝鸡民俗文化的特点,突出了周礼在宝鸡民俗中的积淀,体现了民俗“约定俗成”的特征,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结合起来,是一个富于创新的尝试。它的建成及开放,对于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丰富全省博物馆体系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他希望,宝鸡民俗博物馆开放后,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把博物馆办成民俗文化展示交流的窗口和实施文化惠民的平台,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传承文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 开馆典礼由市政府秘书长武军主持,市文物旅游局局长任周方介绍了博物馆筹建情况,省文物局、文化厅领导和市政协主席张明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龚晓燕为两馆分别揭牌。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