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是文化之乡,所以多有文人墨客。24个村中,村村都有秀才、举人若干。有的是弟兄,有的是父子,同门之中,有二三人的也不乏其例。受手头资料所限,仅以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以后部分村子为例,东白池村有拔贡郭怀亭、生员任明初、廪生雷铭丹;东高城村有廪生王少卿、王文鸿、王耿光、王子诚;西高明村有举人张雄飞、张星瑞;南刘村有举人刘映黎;王彦王村有举人王会昌、生员王思洵、王允德;平罗党村有生员党品三、黄埔军校七期学生党克俭;平罗雷村有生员雷仲山;北白池村有拔贡张子甲、张星斋等……
俚语中所谓的“秀才”,唐宋时为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称,而明清时代对于通过府、州、县考试的生员才称秀才。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废除科举,随着时代的变迁,“秀才”内涵延伸至只要是“读书人”都可称为“秀才”,抑或是优秀的人才也称为“秀才”。他们因生活从军、从政、从商、从教、从医等等,当地群众称他们是在“外边干事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较多,党委和政府派出的工作组大多不愿到高明去。因为难免在开会时,他们读文件常读错字,写标语、出黑板报时,错别字也时常被那些扛锄头、戴草帽、其貌不扬的庄稼汉当场指出,弄得他们异常尴尬。其中有工作组某君,一日在农家吃派饭,正值学生放学回家,见到身穿“四个兜兜,九个钮钮”制服的工作干部,说:“叔叔,这个字我不认识,你给我教一下。”这位工作干部回过头来,不屑一顾地看了一下娃指着书上的“倩”字说:“青字么!”刚从地里回来的娃他父亲,一看就明白是咋回事,笑着说:“青字左旁立个人,念qian,不读青字音。”此工作干部听后羞愧不已。
还有一个真实故事,那是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人人“语录不离口,本本不离手”的岁月。有位县上某部门的负责人在一个村里当工作组长,平日好吃懒做,专横跋扈,群众敢怒不敢言。一日他带领干部、社员学《毛选》,为了显示他的学问大,学习前背了一首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把“浣”(huan)读“完”,把“翩跹”(pianxian)读“扁千”,把“有于阗”的“阗”(tian)读成“真”。过后,村上有人把他读毛主席著作念错字,认半个字的事反映给县上的领导,说他对毛主席不忠。后来,县上给了他处分,撤了工作组长的职。他骑着自行车,后边衣架上捎着铺盖卷下了高明坡,将车子往旁边撑好,对着高明坡跪下,叩了三个响头,连连说道:“再不来了,再不来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