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的社火兼有南北两种文化体系,白天的社火以踩高跷(当地人叫玩柳木腿)为主,这种耍戏由北方传入。晚间的社火以花灯(当地人叫玩灯)为主,这种耍戏由南方移民携来。白天的社火,具有关中特色的击鼓或舞蹈,声韵强烈,气势豪放。晚上的社火,充分展现出南方歌舞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人在歌中舞,笑声飘山乡的动人场面。
耍社火的习俗,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篇章,走高跷、玩花灯怎么玩,将在县域文化丛书的后一集,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本文侧重反映社火班子中的组成人员、制作分工、演技教练等内容。社火班子的领班叫“箱主”,箱主下设扎灯、画匠、高跷、狮子、龙灯、火龙、旱船、走马、云朵、芯子、蜡匠、扶手、杂耍、写戏、收礼等专业班子。
以玩灯来说,一般都是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前两三天发灯。扎灯的专业班子,多在正月初五后就开始扎灯,如若是全架灯,则在年前就提早动手了。按全架灯说,除一对牌灯、四对宫灯外,花灯要扎二十四对(即四十八盏灯)。柞水的花灯多以农家灯组成:胖娃灯、仙女灯、白菜灯、南瓜灯、荷花灯、金鱼灯、鼓鼓灯、兔娃灯、牛娃灯、羊娃灯、狗娃灯、猪娃灯、金猴灯……。篾匠扎成一对灯,交给画匠裱糊绘画题字。蜡匠根据灯型的高低,做成长短不同的蜡烛。木匠制作灯盘、灯鋬,系于顶端有绿竹枝叶的竹竿上,交给掌灯人,工序就算完成。
负责狮子、龙灯、旱船、走马、云朵的领头人叫教师,在各自完成制作后,对所有项目的参与者要进行演技培训。以玩狮子为例来说,不仅要学会狮子拜门、绕场、避火花烧身等基本动作,还要具有玩高难度动作的能力。如过云梯、高台取米之类的花样耍戏。所谓“过云梯”,就是在大场中左边一个梯子,右边一个梯子,两梯中间的顶端架一个横梯,让顶狮子的两个人作好配合,从左边梯子上,横跨空中的云梯,再从右边的梯子下来。“高台取米”,就是迎接狮子的东家,在道场上用方桌(底层四张、中层两张、顶层一张桌子)筑成三层高台,高台上用斗装米,让狮子上高台用狮子嘴把米斗叼下来。实际上,前面顶狮子头的人,一手顶狮子头,一手从狮子嘴里伸出把米拿下来。这种高难度的耍法,要上得去下得来,狮子要摇头摆尾不停,还要米粒不落地,做好这些动作,确实不容易。不过,这种戏法的机关秘密在于顶狮子头的人身材要修长,体重要轻,动作要灵敏,而顶狮子尾的人个头要矮,要结实,形似大力士。上桌时,尾巴先上去站稳,乘众人不注意时,抓住顶狮子头人背部腰间的腰带,猛出力将人连狮子头提上桌子。下桌时,用同样的办法先将狮子头放下去一层,逐一落地后即可斗米归己。人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道是,“台上一阵风,台下十年功”,就是说高难度的玩法,是千锤百练习成的。龙灯、旱船、走马、云朵等表演者,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熟练掌握基本功,才能在演出时有形象逼真的表现。
踩高跷先制作高跷腿,用较为结实的木料制成三尺,五尺(也有八尺)的腿子,中部设脚踏板,再用布带紧绑在人的小腿部,即可上场表演。踩高跷的扮相多是戏剧人物,如演出《铡美案》就有包公、王朝、马汉、秦香莲、韩琦、陈世美、随行官、公主、国太、三班衙役和童男童女等人物出场,随着鼓点走起来。人物扮相的脸谱以及服装道具与戏剧演出是一模一样的。走高跷最忌人群杂乱,所以清场(也叫打场子)是最要紧的,也是最有风趣的。清场的人物是男扮女装的丑女人(也叫社火底子),丑女人双耳各卦大雷炮(或大红辣子),穿一件宽大的老婆上衣,露出两个大奶头(用猪尿泡做成,内装水),手提笼子内装火灰和棒槌,转圈打场子。如有人向前挤,丑女人则用火灰朝脸上撒,若有人再向前挤,丑女人则用棒槌打自己的奶头,喷出水袭击,且口说“想吃奶了就来”,还要做出鬼脸,逗人狂笑,使众人不得不向后退去。丑女人后边紧跟的是县官(也叫毛老爷),两人抬一木杠,老爷骑在杠上,左手执大扇子,右手拿长杆旱烟袋,毛老爷配合丑女人打场子,若丑女人撒灰则用大扇子往人群里搧灰,再有人往前挤就用冒烟的旱烟袋袭击。踩高跷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若干个扶手,跟在队伍后边,当踩高跷的人上下台阶或走陡坡时,扶手就用丁字型的长杆予以保驾,以免发生不安全事故,这是山区玩社火的特殊设施,在平原地方就没有必要了。纵观玩社火,陕南擅长晚上玩灯,白天踩高跷略逊于关中地带。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原文网址: 柞水年俗---社火班子 - 民俗百态 - http://www.cnzhashui.com/html/2015/0403/4570.shtml#ixzz3WCuSCWif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