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域,在清代乾隆年间一大批木材采伐与加工等手工业工场的出现,与当时集市商贸业和农村耕耘业的简单协作,初步显示出原始商品经济的萌发。为了求得发展,寻求保护 ,不论从商从农者都会自动组织起来,开展互助。于是,在集镇商户就出现了商行帮会,在农村就出现了堂匠班子。
柞水移民来自五湖四海。“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不论是关陕移民还是湖广移民,他们在未迁徙前,长期生活在家族文化氛围中,生活在与他们父辈几乎相同的社会环境中,许多行为规范也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习得,大多数人习惯于依照族长的指示行事,周围的一切总是那么熟悉。可是,当他们远离家乡迁徙柞水后,他们便像稚弱的婴儿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外界的一切全是那样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迁徙的人们就会找乡党寻求谋生的出路。“乡党见乡党,两眼泪汪汪”、“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充分体现了对乡贯亲情的向往和依赖。难怪乎,在柞水的马家台和瓦房口乡有那么多的“通山”人,而社川河流域则是“江南”人居多。
清代的社会组织相当庞杂,既有官设的社会组织如里甲、保甲,又有民设的社会组织如宗教、帮会等。而对于大批流寓的客民,则不是用上述各种组织的管理所能完全奏效的。这里存在着行业的多重性,人员的流动性,文化的复杂性,规模的庞大性。那么,在集镇只有组织起商行、帮会这类组织,才能显示出各自的优越性来,同样的道理,在农村的生产活动中也只有开展互助合作之类的堂匠班子,才是农民最欢迎的社会组织。
除物质生活经商务农外,人们更多的追求是精神生活。从农耕文化的角度看,集镇和乡村出现的磨盘会、庙会等,既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也是一种传统的农耕习俗,它深深扎根于民间流传至今,成为农耕文化中绚丽多彩的花环。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