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外后:凤翔民间人习惯把大后天叫“外后”、“外后天”,而且一般说得很快,把其中的“后日、后天”读成了一个音节。外地人听了,也许会以为这是土语,其实也是古语。《唐逸史.斐老传》就有“外后日”的说法。唐宋诗人陆游说得更明白:“今人谓后三日为外后日,意其俗语耳。”可见,外后日是西府民间方言说法,流传至少有1200多年了。 外前:指外头,外边,外面。例如:外前的雨下得特别大。 年时:指去年。例如:年时你才六岁,今年你长了一岁了。 老里:指原来,原先。例如:老里外事就别提了。 过年:指明年。例如:过了年要甩开膀子干。 夜来:指昨天。例如:夜来你还好好的,今天怎么病啦! 前儿:指前几天。例如:我前儿个还去他的店里买东西。 仍更:指现在。例如:买东西仍更就去。 捏过:指刚才。例如:他捏过才吃了饭,就走了。 黑了:指晚上。例如:咱黑了去看电影。 啥会:指什么时候。例如:他的事啥会给咱说过。 老里:指原来,过去、原先。例如:老里的黄历看不得。 知搭:指这里、这儿。例如:你坐在知搭休息。 哪搭:指那里。哪里或哪儿。例如:哪搭有会哪搭跟。 脚底:指地下,地板。例如:把脚底打扫干净。 解手:“解手”的本意,就是“解溲”。溲,音溲,指的就是大小便。以为“手”与“溲”的音近,凤翔民间人便把“解溲”习惯上称“解手”。新编《辞海》中对“解手”一词的解释,其中也有一条说“解手”即“解溲”,指的就是大小便。看来西府民间人是把“解溲”念转音了,习惯上就成“解手”了。 踅踅行事:踅xue 是折回、旋转的意思。如踅来踅去,这群鸟飞向东去,又踅回来落在树上了。凤翔民间人习惯上把来回走叫“踅来踅去”;把种植的田禾叫“顺一行,踅一行”;把谁家屋里接连遭了不幸事叫“出了踅古事”;把不务正业,干坏事叫“踅踅行事”等。这一方言,乍听很土气,其实很古雅。例如《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写“只见那西门庆一转踅入王婆坊里来”,《西厢记》第四折也有“四野风来,左右乱踅”的话。这里“踅”都当“转圈子”讲。 鑱火:鑱can当锐利讲。这个字普通话读“缠”。凤翔民间人习惯上读“蚕”。原始古代一种犁头的名称。装上弯曲的长柄,可用掘土,叫长鑱。杜甫在诗中写道“长鑱长鑱白木柄,我生托子(指长鑱)以为命”。引申当“刺”讲。韩愈诗曰:“汹汹洞庭莽翠微,九疑鑱天荒是非”。是说九疑山非常高,足以刺破青天。随着词义的发展,凤翔民间人把说话滴水不漏办事利索的人叫“鑱火”或“鑱气”。 惜忽儿:惜忽儿即“险乎儿”,因咱凤翔民间人说话时把重音落 在“乎”字上,并把“乎儿”念成一个音,听起来就成了“惜忽儿”或“惜搭忽了”。其实是“险乎”两字。险是危险,也当几乎、差一点来讲。如险遭不幸、险些掉进河里,险些从楼房、从树上、从沟边、从井边等地方掉下去,或差点儿遇上车祸等。乎是文言叹词,相当白话的“啊”!所以说,“险乎”是险些儿,差一点儿的意思。这是对的。但不能写成“惜忽儿”。况且,文字叙述上以往用这个词,都是“险乎”二字。 帊:pa是纺织物疏、不密的意思。引申指人走路的步子太大,僭越了不该僭越的路程,如他走路步子太僭越了。《集韵》平声麻韵披巴切:“帊,残帛。” 閯:sa弄破熟了脓的地方使脓血流出来;脓熟了,你把脓一閯,再贴些药就好了。《集韵》去声禡韵所嫁切:“閯,开也。” 咓:wa用碗、勺等舀取面粉等物。如咓米,咓面,咓饲料。《广韵》入声黠韵乌黠切:“咓,取物也。”《集韵》入声黠韵:“咓,斗取物也。” 垢圿:gou jia把污垢叫“垢圿”。《集韵》入声黠韵讫黠切:“圿,垢也。” 踒:wai腿脚扭伤。如不小心吧脚踒了。《广韵》平声戈韵乌禾切。《说文、足部》:“踒,足跌也。” 捼:wo使挺直的东西变曲.。如拿铁丝捼个勾搭。《广韵》平声戈韵乌禾切:“捼,手萦也。” 渥:wo把和好的面放一段时间使擀好煮熟后好吃叫做“渥面”,把和好的泥放一段时间叫做“渥泥”。《广韵》入声屋韵於角切。《集韵》:“沤,《说文》‘久渍也’。或作‘渥’。”《广雅、释沽二》:“渥,渍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考工记》:‘欲其柔滑而腛脂之。’注:‘腛读如沾渥之渥’。按:渥之言厚也,濡之深厚也。” 倭僷:wo ye指顺当,好。事情办倭僷再说。一辈子也没倭倭僷僷过两天好日子。《广韵》平声戈韵乌禾切。《说文、人部》:“倭,顺貌。”僷,音枼。《说文、人部》:“僷,宋卫之间谓‘华’‘僷僷’。”段玉裁注曰:“华,容华也。僷僷,好貌。” 毲脑:duo nao指头颅。《说文、页部》:“毲,毲颅也。”《集韵》达各切:“毲,毲颅,首骨。”西府人说:看你长的是啥毲脑些。 噆:噆,zan凤翔民间方言把被蚊子叮咬叫“噆”。如《庄子.天运》:“蚁虻(音萌,即牛虻子)噆肤,则通昔不寐(音妹,睡的意思)矣。”比如:“我们的胳膊被蚊子噆了一下,起了个包。” 跮:跮,die凤翔方言有两层意思。一是当吃讲,如我们肚子饿了,进城美美咥了一碗干面或羊肉泡。二是当打、揍讲,如我看谁不顺眼,把它狠狠地跮了一顿。 殇:shang即夭折,未成年人而死,幼子早殇。民间人常说:“把谁家的娃殇了。”屈原《九歌》中有一篇题为《国殇》。 伙爷:过从甚密的朋友之间的相互昵称。《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这句话中的“夥颐”,窃以为就是现在人们口头常说的“伙爷”,只不过语音上稍稍有些许转化。 逛荡:guang dang即游荡寻乐。口语中人们常说:“你到哪儿逛荡去了?”李白《采莲曲》云:“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游冶”,即逛荡。 窕窈:tiao yao窕窈指文静而姣好的女子。语见《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凤翔民间口语有“高山出窕窈”句。 瓤人:rang瓤作“瓜瓤”解,读第一声作“退让”解;读第四声作“责备、讥讽”解。凤翔民间口语中有“你不要‘瓤’人了。”此处的“瓤”除“责备”义外,还有“挖苦”“讥讽”意。《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这里的“让”含挖苦、讥讽。 胡联:胡联,口语中常听到有“把绳子挽个胡联”一说。睢景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银霜兔”。“阑”即“联”。 阿家:儿媳对婆母的称谓。例如:我女儿遇下的阿家厉害得很。《杜煌变文集.孝子传》:“新妇闻之方割股,阿家吃了得疾平。”《五灯会元》卷17《黄龙慧南禅师》:“......忆得首山曾漏泄,新妇骑驴阿家牵。” 阿公:亦作“阿翁”,儿媳对公爹的称谓。例如:这是我阿公给钱卖的。《辞海》——唐.赵璘《因话录》卷1“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按《北史.长平孙传》引谚云:“不痴不聋,不作大家翁。” 麻搭:人或事难以对付、处理,又作“抹搭”。例如:你把麻搭活做下啦。元杂剧《倩女离魂》第2折:“你若是似贾谊困在长沙,我敢是孟光般贤达。休想我半星儿意差,一分儿抹搭。” 变转:把东西换成钱,或设法弄些钱。有时含有贬义。例如:还给啥工程款哩,叫包工头给变转上跑了。《醒世姻缘传》第10回:“那八十亩地几时退还他?好叫他变转了,上纸价。”第22回:“既是奶奶的好心,俺们众人都变转银子去,再来回奶奶的话。” 揭挑:揭发人的隐私。例如:外那婆娘爱揭挑人。《韩非子.说难》:“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梁启超谓:“以挑其恶,是借此来挑剔他的缺点”(《韩子浅解》)。《聊斋俚曲集.慈悲曲》:“赵大姑因着一句话,就揭挑出来了。”《西厢记》第31回:“救他救儿吧,不要只管揭挑他。” 倡扬:宣传,公开讲出隐情或隐私。例如:该这事还没说定哩,你就倡扬出去啦?《金瓶梅》第16回:“西门庆道:怪狗才,休要倡扬。”第33回:“哥若不说,俺们明日倡扬的里边李桂姐、吴银儿知道了,大家都不好意思的。” 把势:老内行。例如:撒麦子踩跺,他可是个老把势。《西游记》第32回:“那魔是几年之魔,怪是几年之怪?是个把势,还是个雏儿?”《玉壶春.梁州第七》:“若是老把势,展旗幡,立马停驂.......纳款投降。” 承头:牵头、带头。例如:该这事你给咱承头。狄君厚《介子推》:“国舅,太后君王行两三遍题名奏儿,我如何不敢承头?”曾瑞卿《红楼梦风流》:“你身上的是非只为我恰才多开口,这的是我做下事可着你承了头。” 把捉:难受、不舒服、拘束、不自由。例如:你交代的事叫人把捉扎啦。韩愈《论盐法事宜状》:“优恤粮料,严加拔擢。”陈亮《又甲辰秋书》:“曹孟德本领有跷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败相寻,更无着手处。”吴澄《敬铭》:“把捉于中,精神心术;检束于外,形骸肌肉。” 把把:小孩的粪便。例如:娃娃要拉把把哩。《岳飞精忠.楔子》:“输了的都罚去史家胡同吃罢把。”《西游记》四十回:“若要尿尿把把须和我说。”《醒世姻缘传》第21回:“夫人一手拿着他的两条腿,替他擦把把。”第33回:“如今自己挑了黄匆匆的一担把把,这臭气如何受得?”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