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腔专业演员而言,陕西重量级的文华奖大赛是一项非常值得争取的奖项。但对于榆林的马艳霞来说,却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享受了比赛的激情与欢乐,和那份对秦腔艺术真切的痴爱。奖项在马艳霞的艺术世界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脱离舞台二十多年的她,重新用舞台表演艺术捡拾了自信,捡拾了秦腔旦角的色彩斑斓。
色彩就犹如舒展的画卷,一路流淌了马艳霞青春的气息和跳动的心思,一份对秦腔艺术厚重如山的领悟便悄悄占据了情绪之上,于是在艺术学校里,便有了她的勤学苦练,便有了她的钻研通达,便有了她的自然而然的揣摩和实践,便有了她的萦绕旦角表演艺术丝结的放飞。于是,在榆林市文工团的阵容里,就有了她嗓音的清润甜脆,就有了她水袖翻飞的动感,就有了她理论式的对旦角表现度的引领,就有了她秦腔本质体系里激扬秦腔发展的职责所在。陕北的上空蓝天白云,马艳霞用蓝天白云的思想意识绾节了秦腔艺术的悠扬高远,并且继续于探索与创新的双向秦腔旦角的秩序铺排。
秦腔成了马艳霞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是一首生动了她情感世界的快乐之歌。马艳霞沉浸在秦腔的自我和自我的秦腔的天地里,做着幸福的梦。然而,生活的选择往往不遂人愿,为了家庭,为了孩子,马艳霞忍痛割爱地放弃了追逐的秦腔事业,放弃了榆林市文工团这个面向观众的大舞台。但梦,她的秦腔梦,依旧停留在心中的舞台。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秦腔和马艳霞之间的渊源,依旧在季节的变换和城市的变迁中延伸。
一边是生活琐事和照顾女儿成长,一边是秦音秦韵带来的激昂与感动,马艳霞既在生活里梳理了秦腔旦角艺术的丝丝相连,又在艺术里梳理了生活层次质感的脉脉相通,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她衔接了秦腔旦角艺术的悲苦离愁到愁肠万千、欢欣愉悦到喜悦无限,衔接了旦角人物的不同形象的刻画和刻画准则的立体式透明度。由此,选择在网上学习和演唱秦腔,在网上营造旦角艺术的高度与深度,就充实和丰富了马艳霞的生活。
浓浓的文化艺术家庭荡漾了和谐之风,也给马艳霞对秦腔更深层次的理悟增添了可供生长的元素。她的老公是一位在榆林很有影响的摄影家,而且画得好画、写得好字,文化底蕴深厚。经过辛勤培育,她的女儿如愿以偿考入了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向着更高的艺术辉煌迈进。再加之马艳霞性格坦然诚恳和陕北女子独有的自强自觉的品性,让她的秦腔追求之路愈走愈宽,而且愈走愈踏实明朗。文化修为和艺术修养的双轨结合,给予了马艳霞学唱秦腔条件的成熟,还有她的聪慧灵动,终是让旦角的悠悠清韵飘逸而长了。在秦腔界,马艳霞最欣赏和尊崇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的艺术风格,那种字正腔圆,那种细腻婉约,那种情感丰富极具穿透力的唱腔,那种入情入味极具深层次的表演,都在她心中生根发芽。马艳霞学唱马友仙的唱腔,让自己的音域宽厚了、音色明澈了,也让马友仙整个艺术的表演体系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一次偶然的机会,马艳霞在演唱马友仙唱段时,被马友仙的弟子听到了,觉得甚像师傅唱腔,就相约马艳霞,登门拜访了马友仙。有此一拜,马艳霞的艺术水平就大进了,信念就更足了。
以专业演员的身份参加文华奖大赛的角逐,从马艳霞的角度衡量,是难得的机缘。重在参与是马艳霞心态的一种表露,有自知之明的她觉得能在舞台上表现表现,就是非常好地去体现了自己旦角艺术的价值了。选取了马友仙的经典戏并让马友仙指导,在艺术的感知和理性的思绪里,促发了马艳霞的发挥。除过略有些紧张和舞台经验欠缺外,在700多名参赛选手中,马艳霞从初赛到决赛,经过四轮的竞争,最终进入到了六十强,获取了三等奖的好成绩。这样的成绩,既在始料之外又在始料之中。说始料之外,是马艳霞脱离舞台二十多年了,其间的基本功技巧早已生疏了,在强手如林的参赛队伍中,并没有太多想法,觉得能够顺利演出就心满意足了;说始料之中,是马艳霞二十多年里一直在学习唱腔,从来没有松懈过,切磋技艺,互补互进,求教于名人名戏和名段,艺术的表现力照旧出彩,另外还有她自身对唱腔易于接收的先天优越性和乐感的认知度,因而就在大赛中脱颖而出。
马艳霞默默坚守着秦腔旦角艺术,用心灵的通圆完臻了秦腔之梦。她唱《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唱韩英的革命气势和对党的忠诚;她唱《窦娥冤》里“杀场”和“鬼告”两折戏的窦娥,前者唱窦娥的抗争和愤慨,刚烈有致,后者唱窦娥的心酸冤屈,悲愤撕痛,一刚一柔的表达,正是窦娥性格变化的历程取向;她唱《断桥》里的白云仙,唱白云仙蛇精人情的柔丽纯然和向往美好爱情。只要是好的经典的旦角唱段,马艳霞都会细细研磨,存贮在自己精心编织的花篮里,然后浇水、施肥、剪枝,让其茁壮成长,结成了艺术的甜果。
痴于秦腔,迷于旦角,一个艺术的情结如雨后春笋般清绿,这就是马艳霞,把追求与梦化作生活的乐趣,化作秦音点缀星光,化作思想起航的风帆。榆林的一隅,装饰了马艳霞秦腔的风景,风景的故事也许带着笃定与感恩,开放了属于她的山丹丹红。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