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陕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大奖赛上, 由王青、 刘生奎、石万英等8位榆林小曲艺人演奏的榆林小曲—— 《九连环》摘得该赛唯一的金奖, 这也是榆林小曲获得的最高奖项。早在2006年,榆林小曲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 即便在榆林城内, 仍有很多人不知道榆林小曲。
南腔北调声悠长 特征
“听老辈人说, 民国初, 榆林城的很多老人都会唱榆林小曲。” 年近花甲的石焕芳老人回忆道。榆林小曲有300多年的历史。康熙年间, 右延安府一名知事谭吉聪是南方人。当时的榆林, 漫天黄沙, 娱乐设施很少,从南方上来任职的官员就在自己的府衙弹拨家乡的丝竹音乐聊以抒怀,一时之间这种曲子就成为榆林上流社会有闲阶层赏玩的玩艺儿。后来官衙之乐慢慢地渗透到民间, 散布在榆林城内。 较之榆林城外的陕北民歌, 城内的榆林小曲就 “安静得多”。“榆林小曲只要听过一次, 就会记住它的特点。”榆林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田小元介绍, 榆林小曲传入民间后, 吸收了陕北民歌的粗犷、 豪放, 发展成现在的榆林小曲。它既有江南丝竹音乐的轻柔婉转, 又有陕北曲子的激昂豪放, 在这块土地上, 榆林小曲是 “沙海绿洲里的一泓甘泉”。从事房地产的梁梅深有体会:“我就是喜欢榆林小曲这股委婉劲儿。”
目前仍居无定所 现状
现年58岁的王青是榆林小曲国家级传承人。早在祖父、 父辈, 榆林小曲就在他家扎了根。2006年, 王青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会, 至今会员已发展到40多人。为了将爱好者聚在一起, 他向朋友借了一处院落排练和表演。“天快冷的时候, 我们就烧着炉子, 煮上茶, 人们一边取暖一边听曲, 很热闹。” 王青介绍, 那段时间, 很多人一到晚上就会转悠到那座院子里。与此同时, 研究会每周还在凌霄广场表演一次,“去看的人特别多。”王青说。 面对榆林小曲这一独特的曲艺,榆林市予以传承保护。“平均每月有2至3场演出。” 王青说。目前, 榆林小曲已有国家级、 省级传承人各 2名, 市级传承人4名。至今, 榆林小曲研究会仍然没有一个可以进行集中排练的地方。
传承恐后继无人 担忧
“榆林小曲就像饭后的一杯茶, 不听还真不行。” 72岁的高增华老人站在世纪广场的长廊外, 听着走廊内的演唱。对于一位从小就喜欢榆林小曲和秦腔的老人来说,“这一刻太自在了。” 放眼望去, 走廊里面和外面全是中老年人。“榆林小曲研究会成员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 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87岁。” 王青表示, 现在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榆林小曲, 他经常在公园里转悠, 看到玩乐器的, 王青就主动教授, 让他们学习榆林小曲。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为了把榆林小曲传下去, 王青招了四五个尚在中学上学的徒弟, 但目前他们只愿意学古筝和扬琴等乐器, 对于演唱都不太感兴趣。“趁着榆林小曲还是活着的明清小曲, 赶紧保护吧!” 王青呼吁, 榆林小曲现在还处于传承阶段, 没有创新。他们现在正在尝试将榆林小曲中的经典段子串在一块, 进行大连唱; 将以前不抹彩、 不着装的坐唱形式加以变化, 要求艺人们表演时, 统一着装、 化妆, 表演时注意脸上表情和整体形象。在王青看来, 榆林小曲如果再不加大力度保护,“再过20年, 榆林小曲就会断代。”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