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酒历来是耍权的、弄枪的、有钱的、名流雅士以及酒鬼们的心爱之物,他们说酒是五谷精气、琼浆玉液,是男人的胆、好汉的魂。看曹操高呼一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从此便成了天下名酒。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因贪杯坏了大事、要事、好事,陕北的父老乡亲心疼得不行,就编造出了许多俗语劝那些酒鬼戒酒。但卖酒的、喝酒的和劝酒的却结成了“统一战线”,对劝戒酒的人进行反驳,两派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肯让步。
烧酒若是喝了个醉
三九天敢在冰雪上睡
劝人戒酒的人说:
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出不了酒的彀。
这戒酒歌可能是有丰富人生历练的老者说的,话虽然委婉柔和,却绵里藏针。
酒是人家的,命是自己的。
老百姓说话像毛布袋里倒西瓜,他们不会拐弯抹角,不愿半遮半掩。话虽然过于直爽直露,让人脸面一时拉不下来,可他们的心纯洁得如一颗单纯的玉石。
当酗酒成了一种气候,一种潮流。酒鬼们见酒必喝、狂饮必醉、小醉小疯、大醉大疯,戒酒歌也有了升级版,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
酒色财气四堵墙,谁个撞上谁身亡。
这话如医生对重病患者下的猛药,如匕首直刺心窝。
醉酒的人其实是位绝妙的小丑,不是脸色煞白,就是如同关公;不是头昏,就是腿软,或者呕吐呻吟;有的又哭又笑,有的打人骂人,有的信口开河。更有些“正人君子”平时端着架子、死要面子,酒一醉,尊严、面子都扔到了太平洋。一首戒酒歌里边写道:
再好的烧酒也含酒精,再能喝的人喝多了也要头昏。
烧酒不是好东西,喝醉了光给人发脾气。
有些平时还算是朋友的,喝酒时往往因一句话不投机骂起来、打起来,朋友变成了仇人;更有人因为酒醉打架造成了流血惨案。正如这首戒酒歌写的:
张喝酒、李喝酒,两个秃子来碰头。
碰破了头涌血珠,脸蛋鼻梁往下流。
酒鬼听了,读了上面两首戒酒歌是反感、是反醒还是不痛不痒呢?
烧酒若是喝了个醉,身子敢在锅沿沿上睡。
烧酒若是喝了个醉,三九天敢在冰雪上睡。
酒鬼们三九天睡在冰雪上,冻坏了身子冻坏了腿,落下终身残疾,由此引起疾病丢了性命的人也是有的。酒醒后个别酒鬼死要面子,只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败走麦城;大部分酒鬼则像哑巴吃了黄连,有苦没处说。
酒不解真愁
药不治假病
酒文化博大精深,喝酒和养生都有密切的关系,老百姓在这方面有切身的体会。喝酒要喝出愉快、喝出享受、喝出知识、喝出健康、否则就失去了喝酒的意义。
好酒不过量,好饭不过饱。
早不吸烟,晚不饮酒。
不嗜烟、不嗜酒,活到百岁不用愁。
当下人们饮酒恰恰违背了养生之道,不少人糟践了身体,甚至喝出了不少毛病,就是没有喝出点酒文化。古人王羲之喝了适量的酒,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序》,酒醒后再写兰亭序,就没有那种灵动飘逸的神韵了。李白斗酒诗百篇,也是饮酒饮到灵感来了,写下了古今无人超越的诗篇。但若他真的醉到人事不省,哪还能拿到“诗仙”的名号?今人是不是也该学学王羲之、李白,喝出点酒文化来?
曹操不顺心就喝杜康酒,后来那些怀才不遇的,甚至很多生活中遭了灾难的也都借酒解愁。酒是不是解愁的食品、药物呢?有多少人解了忧愁?我没有调查,不能妄下结论。不过也看到个别人借酒浇愁愁更愁,也见到个别人喝酒过量,已快成了半傻半痴的残疾人了。老百姓才不上以曹操为代表的名流的当,于是便有了俗语所说的:酒不解真愁,药不治假病。
我以为他们比曹操高明,他们说真话,这真话还颇有点道理。
有人好吃懒做,自从认酒为宝后,前天喝酒、昨天喝酒、今天喝酒,越喝越馋、越喝越懒,日月过成了“光景”,下面这首戒酒曲,就是极好的写照和警示:
七杯子酒儿秋分凉,酒鬼心里着恐慌。
丢了衣物口无粮,没住处只好钻庙堂。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