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大地摊
集市瓜果摊
赶集乡村女
赶集路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农村人来说,赶集无疑是件颇有意义的事。
每年正月过后,集市就开始热闹了。农村人三五成群,或买或卖,结伴去赶集。集市一般都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开辟出一大块位置来,以便群众交易。如果进入腊月,原有的地方已经不能容纳络绎不绝前来赶集的群众,于是道路两旁也会摆满各种各样的年货,集市一下子被拉长许多,且挤满了人,吆喝声、讨价声、说笑声不绝于耳,置身其中,若想走出去,不出点汗,是万万不能的。倘若有汽车驶来,任司机如何按喇叭,也只能像蜗牛一样慢慢前进,干着急没办法。
这是我记忆中故乡集市的场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却十分热闹。集市是有固定日子的,有三天一集的,也有五天一集的,都以农历计算,或逢一、六遇集,或逢二、五、八遇集,也不知哪年哪月定下的规矩,农村人却牢记心中。到了遇集的那一天,农村人披着朝阳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肩挑背扛,手提肘挎,把一些自家产的土产品带到集市转手后,再添补些生活必需品,踏着夕阳的余晖兴高采烈地回家去。也有一些城里的生意人,几乎天天赶集,今天跑这个乡,明天跑那个镇,或骑自行车,或开小货车,带些农村没有的稀罕玩意儿,诸如新近流行的磁带、小孩眼热的玩具、城里时兴的服饰等,扯着喉咙叫卖,好听的话儿一套一套的,引得无数农村人围观抢购,生意十分火爆。
小孩子也赶集,临出门时会大喊一句:“妈,我赶集去了!”不知者以为是打招呼告别,其实用意绝非如此。假如母亲不予理睬,他会继续喊,直到母亲答话。“小孩子,赶哪门子集啊!”母亲假装生气责怪着,同时早从兜里掏出五角、一元来给了小孩,还不忘嘱咐:“别一下就花完了,早点回家啊!”钱一到手,小孩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母亲的嘱咐只能拜托风姐姐帮忙传达了。来到集市,小孩早把母亲的话忘在脑后,在人群里穿来穿去,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手里的钱总要花个精光才肯罢休。
大姑娘赶集总是迟迟不能动身,梳洗打扮一番,在镜子中照来照去,只恨好看的衣服太少、漂亮的头饰不多,仿佛不是去赶集,而是去相亲。一切就绪,也差不多中午了,这才不慌不忙地和同村的几个闺中密友结伴而去。到了集市,她们会去比试新款的衣服、挑选精致的头饰,挑来选去,却迟迟不肯说好,总要十分满意了,才毫不吝惜地付钱走人。其间,她们会留意有无目光落在身上,一旦发现被人偷看,内心既激动又紧张,脸颊不由自主地飞上两片红晕,低头不断摆弄衣服,眼角的余光又忍不住打量,真正是既害怕对方胆大鲁莽,又担心对方胆小远去,心里矛盾极了。
小伙子赶集最为迫切,扒拉几口早饭,呼朋引伴、有说有笑地上路了。进入集市,溜达一圈,才发现无所事事。日头还早,于是,或钻录像馆,或找个地方神侃,等着时光一点点过去。终于,看到远处有姑娘花枝招展地走过来,眼睛都直了,恨不得一下子装进眼中,谁也别想抠出来。有那么一两个胆大点的,一边吹着响亮的口哨,一边嬉皮笑脸指指点点,羞得姑娘们几乎连身体都站不直了,将要倾倒的样子。这还不算,趁着集市人多,有意在姑娘们跟前挤来挤去,不是把手在姑娘腰间轻轻滑过,就是碰一下姑娘的胳膊,乐此不疲。姑娘们挑选衣服时,他们就近找一个小摊点买点吃的,一边吃,一边看,不肯错过“顶点”时光。姑娘们要回家了,他们就不远不近地跟着,眼瞅着要分路了,这才恋恋不舍地放慢脚步。回到家,忽然想起,原来今天赶集什么正事也没办。
老年人赶集十分勤快,几乎一个集也不差,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到集市上凑个热闹。往往集市还没正式开始,老年人已经差不多到齐了,来到固定活动场所,相互打着招呼,开玩笑说:“咋个你还没死,今儿又赶集来了?”对方很快回应一句:“你都没死呢,怎么会先轮到我?我还要等着吃你的八碗呢!”于是,哈哈一笑,围坐在一起,手指蘸着唾沫,抓牌玩起来了。时近下午,说够了,也玩累了,在主人家花钱买碗刀削面或饸饹,汤汤水水一吃,这个集就算赶美了。临别时,大家相约下个集日再来,一个个背着手,四平八稳地回家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