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从古到今都是个半农半牧的地方。每年春夏之交,正逢新剪的羊毛刚刚上市,绥德旱码头的毡匠便三五成群扛着大弓,嘴里吼着《走西口》的歌谣,到宁夏、闯草地、下南路招揽擀毡活了……
擀毡的场景
擀毡用到的弹羊毛弓
擀毡的老匠人(资料图片)
毛毡各式产品遍陕北
在旧时的陕北,不管城镇乡村,家家户户的炕上都铺有毛毡。炕上的毛毡,冬季既隔热又保暖,夏季又可以防潮,加之其耐磨性好,价格较地毯也低,因此很多陕北人都将毛毡视为家庭的必备物品。
根据原材料的不同,毛毡可分为沙毡(山羊毛毡)、绵毡(绵羊毛毡)、绒毡(山羊绒毡)和牛毛毡等几大类。山羊毛的颜色有白、有黑、有灰,混杂在一起擀成的沙毡多呈浅灰色或深褐色。这种毡粗糙、便宜、耐用,深受人们喜爱;但沙毡也有缺点——扎人,是毛毡中最差的一种。绵毡的颜色纯白,质地细腻、柔绵,毡匠在中间加几朵花和图案,就如“锦上添花”。山羊绒毡是毡中的稀罕物,颜色呈浅紫色,用手摸起来细柔、光滑,冬暖夏凉。牛毛毡则比较少见,多呈红色、紫色,和绵毡一样细腻绵和。
羊毛、牛毛还可以加工成毡帽、毡褂、毡带、毡袜、毡靴、毡垫、毡帐等。毡窝子鞋虽然看起来又大又厚,又笨又丑,但当你穿在脚上,顿时会感觉“三九”天变成了“三春”天,对于那些脚上有生冻疮的人来说简直是最好的礼物,就是那些冬天站柜台的掌柜、生意人,冬天穿的鞋子也多是毡窝子靴。
毡匠一把长弓闯天下
陕北是出毡匠的地方,旧时曾有人写出了顺口溜编排毡匠:长木匠,短石匠,毡匠尺寸不够挥锤扬。古城绥德过去就有过很多专门从事羊毛加工的毡房,而乡里的毡匠则多属于散兵游勇,不过前庄后舍的毡匠也可以临时组建三人小分队。
擀毡这个行业究竟兴起于何年何月,一时恐怕没人能够说得清楚,但据旱码头的毡匠讲述,当地加工毛毡的手艺是世代相传,名徒高师的代代相承更是造就了诸多不朽佳话。
小城的毡房总要有好把式挂帅,因为城里当官的、有钱的要的都是细活、好活。乡里同样也不乏高手,四十里铺的雷家岔村,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毡匠窝”,村里挑三五名好把式那是件手到擒来的小事情。但把绥德的毡匠从乡间数到县城,名气最大的还是雷步成。毡匠们一路吆喝着走街串巷,十里八村的人们听说雷家岔毡匠来了,家家户户你抢我争。至于雷步成的班子,一般人是请不到的,因为他的班子即使不出家门,那接到的毡活也是干不完的。
每到春夏之交,陕北的毡匠便扛起七尺长弓,行走在内蒙、宁夏、甘肃各地;人们也期盼着旱码头毡匠的吆喝声,热情地邀请毡匠来到家中擀毡。他们都说陕北的毡匠手艺好、工钱低、不讲究吃喝歪好、爱交朋友。曾有一个老毡匠向笔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一次他们在一户回民家揽工,主家说100多年前他们的先人放火烧掉了绥德的旱码头,而毡匠们则一边笑着,一边接过回民的酒一口喝下,回汉两族就这样化解了昔日的“恩怨”,成了好朋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绥德旱码头的毡匠人数增加了好几倍,涌现出大量的女毡匠。好些村过去没出过毡匠,但在改革开放后,很多村庄的男女老少都开始从事毛毡加工。人们坐上汽车赶赴北京、天津、济南、郑州、西安、太原、包头、银川、兰州去卖毡,一时间,毛毡加工成了一项收入可观的家庭副业。
擀毡天时地利功乃成
擀毡最适宜的时间是六月晴日的中午,得了天时地利,又有了陕北毡匠的手艺,这样加工出的毡可谓巧夺天工,比一般的毡能多铺十年、二十年,即使毡磨得薄了,中间都不会开洞。
擀毡,可分为弹毛、铺毛、喷油、加黑豆面、洗毡(擀压)、定型等6道工序。
弹毛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毡匠手里是一张长约七尺的弹毛弓,弹毛时左右开弓、上下翻飞。大弓的声音如琴似弦,毡房尘土飞扬,板结的羊毛一根根松开,一根根飞起来。弹毛是第一道重要的基本功,弹不好毛,擀出的毡自然也好不了。
铺毛和姑娘们刺绣描画差不了多少,毡匠要把如纸一样薄的毛层层叠叠铺匀、铺满。这个细活巧活由师父一手把关,徒弟们轻易是插不上手的。只有学上两三年的手艺后,师父才让徒弟铺毛。
喷(植物)油人人都会,到了毡匠那里那便是一口绝活。毡匠喷出的油是一个扇面,恍如一张蜘蛛网、一层薄雾,细细的油珠落到弹好的羊毛、牛毛上后,形如一盘散沙的羊毛、牛毛再加水用力挤压后就会紧紧地凝结在一块,一生一世都不会分离。正是因为毡匠有这么一口绝活,人们都会开玩笑说擀毡的油都叫毡匠偷喝了。
洗毡更是一道苦活、巧活、关键活,擀好的毡能一铺三四十年,学问都在洗毡上。毡匠在三伏天的炎午红日下死力擀毡,毡匠都舍得汗水,师父和徒弟往往都是汗流浃背。洗毡的过程中还藏着个大学问,不少的毡匠只会皮毛,难识真窍。尤其擀绒毡是一手绝活,手艺一般的毡匠都会退避三舍,因为劲小了羊毛成不了毡,劲大了就擀成了七孔八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绒毛价格不菲,一旦擀毡失败,毡匠赔绒事小,坏了一世的名誉是毡匠承受不起的。
毡的大小、长短是根据炕、床的长短宽窄而定的。毡由大变小、由薄变厚、就该定型了,这最后一道工序叫出毡。古人云:“知法不知窍,惹得神鬼笑”,一般毡匠在定型时可谓费工费时,却总有不尽人意处。
当年,旱码头的擀毡业是一项兴盛的行业,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着实令人遗憾。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