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歌谣,记录的是人们迎接新年的各种准备活动,反映了普通民众喜迎春节的欢乐心情。虽然地处塞上边关,但古城榆林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迎接新年的仪式,而这些仪式,正是从腊月二十三的“送灶”开始……
腊月二十三缘何吃杂面
寒冬腊月话送灶
农历“腊八节”后再过半月,便到了腊月二十三。而这一天,便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送灶节,也称祭灶节。这里的“灶”,指的是灶神,又称灶君、灶爷、灶马、灶王、灶老爷等。
祭灶习俗
民为国本 食为民天
关于灶神的来历,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三种说法:《淮南子》称“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曰:“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掌管天上、人间烟火,民间称之为火神),祀以为灶”。
祭灶神,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习俗,早在春秋时期,便已有祭灶的风俗。《论语·八佾》记载有卫国权臣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西南神位),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答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见祭祀灶神应起源于我国的民间信仰。
晚唐诗人罗隐的文集《罗昭谏集》中,也记录了一首《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本诗虽然反映的是作者对灶神信仰的质疑,但却也真实反映了当时民间祭祀灶王爷上达天庭、禀报人间之事的风俗。
从更深层次的含义来看,我国民间对灶神的崇拜和送灶的习俗,应该是劳苦大众“以食为天”的最直接反映。“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最早出自《史记》。楚汉争霸时期,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力量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的敖山上有座小城,因为城中有许多秦时建立的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这座城也被称作敖仓,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在项羽猛烈的攻击下,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此时郦食其建言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成皋,退守巩、洛,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刘邦依计而行,终于取得了胜利。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对灶神都可谓是崇拜至极,称颂有加。灶神前通常贴有对联,或曰:“位列九阳施福泽,品居五祀降庥祥”;或曰“万户三餐烟火盛,千秋五祀灶君先”;或曰“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老百姓还尊灶神为“一家之主”“东厨司命”。因此,每户人家,都在灶台设立灶君神位,并贴对联,其内容除上述的外,还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传说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神要上天向玉帝禀报人间的善业和恶行。
送灶接灶
上言好事 下保平安
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下午,陕北的家家户户都要吃杂面(豌豆面和白面混合后做成的面)。杂面做好后,首先要敬献灶神,因此民间有谚,曰:“腊月廿三送灶爷,家家户户吃杂面”。在农村,主妇们会自己准备好材料,亲手擀出又薄又细又长又密的杂面片。在城里,这天大街小巷卖擀杂面的摊贩很多,“卖杂面”的叫卖声也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杂面的价格也比平时要贵上些,就是在送灶当天,也是一日三价——中午的价格比早上高,下午的又比中午贵,甚至是早上价格的三四倍,即使是这样,有时杂面还是会卖到断市。买不到杂面的人们心中会感到惶惶不安,因为自己吃不到杂面无所谓,但没有杂面给灶神敬献可就是大问题了。
送灶这天吃杂面源自何时,恐怕没人能够说清,但每个陕北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灶神喜欢吃味美且易消化的食物。由于杂面易于消化,面煮好后再浇上羊肉臊子,其味道更是鲜美,香气四溢,令人顿生食欲,未吃先涎,一家人争相食用。
有人做杂面还会在其中放入一点沙蒿碎沫,做出来的杂面便是又薄又细又长。这种不起眼的杂面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警示人们恶事要薄细至无,善事要长而多。有的人家还会在灶神牌位上糊一点面糖,俗称祭灶糖,其目的是为了粘住灶神的口,使他上天后在玉帝面前不能张口乱说。其实,这是一些人的空想,那灶神会克服困难如实禀告人们所做的一切。因此,妄想糊灶神的口来掩盖恶事,徒劳无效。因此有联云:“善恶不错锱珠,人自欺心神未许;吉凶岂差分寸,汝能昧己我难瞒。”
到送灶的当天晚上,人们要在灶神牌位前上香,烧黄表,叩头,然后放炮,欢送灶神上天。灶神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述说本家人善或恶的行径,为善的会受到神灵的庇佑,作恶的则要受到玉皇的惩罚。
因为每家每户都希望灶君上天后多说好话,因此就有了“上天言好事”之类联语。更有趣的是:古代人们在灶君供桌上放两个小罐,分别贴上“善”字和“恶”字。若做好事,灶神便会记下来放入善罐;若做恶事,灶神便会记下来放入恶罐。谁家的恶罐装满,便是恶罐满盈,必将受到上天的惩罚。因此很多人认为,此俗或是成语“恶贯满盈”的一种来源。
灶神在天上住六天或七天,向玉帝禀报人间之事,与各位神仙叙谈,并游乐天宫,至除夕午夜便要降宫返回。于是,人们在除夕就贴对联、贴窗花、挂红灯、挂喜吊,准备迎接灶神返回。晚上子时,人们要将大门和房门全部打开,上香、烧表、叩头、放花炮,隆重地迎接灶神返宫,这便是民众在除夕午夜的习俗。其中上香的先后顺序为大门、青龙(碾)、白虎(磨)、天地、土神、家门、最后是灶神。象征从大门迎灶神,经院子、进家门、安灶台。
古老的送灶神风俗,一直流传两千多年,承传至今,说明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它虽带迷信色彩,但却反映了民众借助神灵威力惩恶,劝导人们弃恶从善。它也是一种道德教育的神秘举措,反映了人们良好的愿望。这项举措,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人们的一种公德——弃恶从善。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