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州千佛洞和摩崖石刻。
文庙书院 育代代英才
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府州文庙,占地1.5万平方米,建有大成殿、棂星门、金水桥(状元桥)、明伦堂、文昌阁等多处建筑。原府谷县文管办党支部书记王仲清告诉记者:“府谷文庙应该是陕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文庙。” 穿过正在施工的南门,便是文庙的棂星门。在棂星门内侧的墙壁上,张贴的是2011年府谷县“金榜题名”的莘莘学子的名单。“在府谷,这是一个传统。如果是在旧社会,这是算得上是‘黄榜’了。”王仲清风趣地说道。 走进棂星门,便是文庙主殿——大成殿。殿名 “大成”,乃因宋徽宗赵佶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得名。府州文庙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九脊歇山式结构,彩色琉璃瓦覆顶,内供孔子及“四配”“十二哲” 塑像。王仲清告诉记者:“‘破四旧’和‘文革’时期, 我国多数的孔庙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由于当时县里将孔庙改造成了粮库,府谷孔庙才得以保全。” 在大成殿前,记者还看到了一条“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的横幅。“每年孔子诞辰(农历八月廿七),府谷县都会组织学生祭孔,诵读论语。平日里也会有很多人来到庙里祭拜,祈祷自己学运亨通,金榜题名。”王仲清说道。 荣河书院位于府谷县城东府州城大南门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其前身为“义学”,是专收寒门子弟就读的学校。后义学改为书院,因府谷县在宋政和五年(1115年)曾赐名为荣河郡,故命名为“荣河书院”。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荣河书院都是府谷地区最高的学府,名称也是几经更迭。民国年间,荣河书院更名为“南高小学”,84岁的杨井老人就曾在此就读。
千佛洞下 题摩崖石刻
千佛洞位于府谷县城东府州城大南门下的半山腰上,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据碑刻记载, 该寺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现有洞窟6个、祖师殿1座。第一窟为送子殿,内供送子观音;第二窟为千佛殿,内供大小神佛千余尊;第三窟为古佛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第四窟为僧人室,供过往僧人休息;第五窟为三官殿,内供天、地、水三官神像;第六窟为方丈室,供本寺主持居住。祖师殿建于门洞右侧的逍遥楼上,内供吕祖(吕洞宾)神像。 令人称叹的是,千佛洞的洞窟均为人工雕琢,就坐落在这陡峭的黄河绝崖之上。洞窟之内的走廊高约两米,很多地方甚至要弯腰低头才能通过。独具匠心的匠人们还在崖壁之上开辟了不少“窗口”,外可观山河壮丽,内可助洞窟采光。 而在千佛洞之下的崖壁上,还雕刻着历代文人志士留下的书法手迹。“三省通衢”“麟府天险”“黄河入秦第一城”,均道出了府州古城重要的军事和地理位置。
四合院里 寻古城余韵
府州古城还有20余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它们大多修建于清代。位于府州西街1号的四合院是其中的代表。古朴的大门,保存完好的天井、影壁和月亮门,引得记者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据女主人苏翠茹介绍,这座四合院始建于清末,因为年久失修,院子的西厢房现已被拆除。“你看到我们家的影壁上有什么特色了没?”苏翠茹问道,说着她便带着记者来到了影壁之前。“这四个角落,分别是琴棋书画的四块砖雕。” 苏翠茹说道。 苏翠茹的丈夫温三乃祖上世代均为木匠,这处四合院就是温三乃的祖父留下的。“这块影壁上的‘福’字和琴棋书画的装饰是他老人家亲手雕刻出来的。‘文革’时期,城中四合院的影壁大多都被 ‘造反派’ 破坏了,我们一家就用黄泥把影壁覆盖起来,刷成黑板,在上面写上《毛主席语录》,他们便不敢再破坏了。” 苏翠茹家的正房共有三间,正门、门窗仍然保留着旧式的风格。此时正门上的一幅木雕又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两头梅花鹿正悠闲地吃着草,左上方的两只仙鹤也是振翅欲飞。“这叫做‘鹿鹤同春’,也是爷爷的手艺。原来鹿的嘴上还叼着青草,也是在‘文革’时候被打烂了,一只仙鹤的头也断了,真的是很可惜。” 在采访的间隙,记者问:“温大爷哪去了?” 苏翠茹回答说:“下街去了。” 记者顿时一头雾水。在听了苏翠茹的介绍后,记者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府谷县政府原在古城之中, 后来山下逐渐发展起来一条街(今府谷县城人民路一带),成为了市民购买日用百货的主要地点。因此城内村人便把进城叫做 “下街”,把回村称作 “回城”。 就在记者准备离开的时候,几位邻居推门而入,不用和主人打招呼,摆下棋盘便杀将起来。此时的夕阳,正映照在这座古老的院落中,几位棋迷的身影也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无限风景。 在记者眼里,古城人的生活就是这座古城千年历史的真实写照。正是他们,见证了这座古城的喧嚣和落寞,一辈辈无悔地守护着自己的这方家园……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