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生模仿纳鞋底。
靖边跑驴排练现场
类似靖边跑驴的舞蹈形式在全国好多地方都有, 那为什么唯独靖边跑驴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靖边跑驴有哪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靖边人民为何对跑驴如此情有独钟?今日的靖边跑驴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况?
带着这样的问题, 记者来到了靖边, 来到了靖边跑驴的排练场, 来到了这群热爱跑驴的人们中间。
邂逅 此生再也难割舍
李志生原籍米脂县桃镇,1958年来到靖边307国道养路段负责公路养护工作。就是从那时起, 他第一次见到了靖边跑驴。一次偶然的邂逅, 他就被跑驴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之后, 他就通过认真的学习和潜心的钻研,慢慢掌握了靖边跑驴的技巧。
1964年, 为配合当时交通部门“毛驴不能上公路” 的新规定, 李志生编创一套跑驴节目, 并代表榆林市养路段参加了陕西省公路系统文艺调演。
靖边跑驴获批国家级 “非遗”项目后, 作为市级传承人的李志生, 自发组建了 “靖边县跑驴队”。已经年逾七旬的他, 每天都在为靖边跑驴而不停地奔忙着。在靖边县文化馆、 体育场、 文化广场, 都能看到李志生带领队员认真排练跑驴节目的身影。李志生告诉记者:“与跑驴的一次偶然邂逅, 让我此生再也难以割舍。此生有跑驴相伴, 我的生活永远都不会单调。”
排练 不见驴的跑驴场
在靖边县文化馆采访期间,馆长闫志雄告诉记者,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重阳佳节, 李志生将带领 “靖边跑驴队” 在文化馆大厅进行节目排练。对此, 记者自然是充满了期待。
28日下午, 记者早早来到文化馆等待。离集合时间还早, 记者就见到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子来到了大厅里, 一问之下, 记者方知此人正是李志生。他告诉记者, 因为重阳节是九月初九, 他们这次就决定排练一出 “九头毛驴”的节目, 也取一个天长地久、 祝福老年人健康长寿的意思。
但当跑驴队员集结完毕, 记者顿时傻了眼——9名骑驴人, 9名赶驴人, 但就是不见毛驴的身影。没有 ‘毛驴’, 这跑驴应该咋跑呀?
58 岁的队员常海深告诉记者:“因为我们的 ‘毛驴’ 都保存在库房里, 距离排练场还有两公里的路程, 带过来不方便。但是不用担心, 我们的骑手对基本动作都已经烂熟于心, 排练主要是练习一些队形、 走位和配合。”
此时李志生开始召集队员集合, 分配好搭档、 队形, 又反复将走位细节一一叮嘱。
跑驴 表现老年人风采
虽然没有道具, 但两个小时的排练对队员们的体力来说仍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作为队中年龄最长的李志生, 表演却是最卖力的一个。
作为主演, 他的任务最重, 尤其是在 “陷泥救驴” 的一段, 他要一次次地跪倒在地上, 模仿毛驴陷在泥中的动作; 此外他还要模仿骑驴人在毛驴上左右摇摆、 上下晃动的各种夸张动作。已是73岁的他, 不一会就已经是满头大汗。只见他直接将外套一脱, 继续上场排练。队员们怕他感冒,劝他把衣服穿上, 但李志生却满口说着:“没事没事, 活动起来不会冷的。”
60岁的王文芳, 是跑驴队年龄最大的女性成员。在节目中,她扮演的是一个赶驴人。她告诉记者:“我们这次的就是为重阳节献礼, 为广大的老年人服务。我觉得参加这次表演, 也表现了我们老年人不服老的精神面貌。”
在排练的歇息时间, 李志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都忙得很, 对跑驴也不感兴趣, 最多就是看个热闹。”
后记: 因为记者没有见到跑驴的真实面目, 在节目排练结束后, 李志生带领记者来到了跑驴队的库房。他拿出了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的 “毛驴”, 穿上绿褂, 戴上陕北老妇人的帽子, 手拿鞋底,好好地给记者演示了一下靖边跑驴的各种动作。
但此时的记者, 心疼地似乎已无心观看他卖力的表演, 因为眼前这位七旬老人, 向记者展示的是他对跑驴说不尽的爱, 是他与跑驴一生难解的情缘。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