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时间: 农历十二月三十
释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 本义是 “去”, 引申为 “易”;“夕” 字的本义原是 “日暮”, 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 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 明日另换新岁” 的意思, 即 “除旧布新”。
起源: 除夕, 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 “逐除”。据 《吕氏春秋·季冬记》 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 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 “疫疠之鬼”, 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春节
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
释义: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 俗称 “大年” ,也叫 “大年初一”。
清明节
时间: 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清明” 那一天)
释义: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 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释义: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 “端午节”, 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 本名 “端五”, 端是端午节, 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 “五月” 是恶月,“初五” 是恶日, 因而避讳 “五”, 改为 “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 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七夕节
时间: 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 “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 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 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 就算很 “巧” 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 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中秋节
时间: 农历八月十五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 故称 “中秋”。到了晚上, 月圆桂香, 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 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 元朝末年, 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 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 以便互相秘密传递。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 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