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节的序幕从农历腊月初八已经拉开,直到春节的尾声正月二十三才结束,历时四十五天。春节是生命的庆典、生活的庆典、文化的庆典、天人合一的庆典。 春节活动持续时间长,但主要庆典是指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和新一年的第一天。那么,这个时间是如何确定的呢?我国的历法分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不管是哪一种历法,都是对年、月、日的安排,依据就是天体的运动。日是最容易识别的时间单位,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为基础的。月亮圆缺的变化也是很好的一个时间单位。月亮圆缺变化一次是29天半多一点。农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就是取它的平均数。地球绕太阳运动又是一个更长的时间单位,即年。以此为基础的一年有365天5小时多。阳历取其整数,平年365天,4年一闰,把4个5小时多加在一起,这一年就是366天。如果某种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圆缺,以12个月为一年,那么这种历法一年就只有345天左右,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与阴历相差得越来越多,这种历法被称为纯阳历。在纯阳历里,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6月飞雪、12月酷热的现象。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其方法就是在纯阳历的基础上,每19年里面7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13个月,如癸亥年只有12个月,354天,而甲子年规定闰10月,一年有384天。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这样的历法实际上已经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我国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有人把农历叫做阴历是错误的。 历史上是把春节叫“元旦”的。“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春节在古代本指立春之日,辛亥革命后,定了四节,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于是春节就成了农历正月初一的名称,而把阳历1月1日称为新年,不叫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把阳历的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有人认为,农历腊月三十,俗称“除夕”或者“过年”。第二天,即正月初一才是真正的春节,两者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过年和过春节在人们的印象中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是生命阶段中一个重大传统节日的不同称谓。四季一轮转,草木一枯荣,人们在这岁末年初的两天中,以隆重的仪式送走已逝去的一段时光,迎接新的一个周期的到来。农民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商人期盼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士人期盼功成名就,仕途通达;有灾病是非的期盼灾难过去、平安吉祥。总之,过年就是对新一段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社会,其实,春节对普通老百姓才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一年的辛苦劳作,经过春种、夏耘、秋收,在冬季农闲期,进行储藏盘点,同时量入为出,安排新一年的生计用度。不管当年的光景怎样,在过年这个重大的节日里要尽可能丰盛、隆重。要做最丰盛的美食,穿最好的时兴服饰。如前所说,过年的序幕从腊月初八已经拉开,但过年的准备工作在进入冬季就已经开始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下,过年用的绝大部分东西要自己加工制作,入冬后要磨面、碾米,把质量最好的留在过年时用。母亲要给全家大人小孩做新鞋、缝新衣服,大一点儿的女儿也要在母亲的指导下学女工。小雪杀羊,大雪杀猪,冬至熬冬。稍殷实的人家要自制酱、醋,有的村庄合伙酿制高粱酒。这些大都是为过年准备的。 过年的礼仪、习俗,受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方北方、城里乡下都不尽一致,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大同小异,共性大于差异。 过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但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人们反而觉得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淡,索然无味。有人认为,现在物质生活这样富裕,平时生活都和过年一样,因此会逐渐淡化。现在过年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在市场购买,不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包括对联、灯笼都是随手买来。近年在城镇兴起年夜饭都在饭店吃,年三十大小饭店爆满,酒店吃完饭回家看“春晚”,“春晚”一结束放炮、睡觉。笔者认为,节日的价值和乐趣,伴随在它的整个过程当中。如果所有的过程都简化了、省略了、取消了,由此而产生的精神生活乐趣和文化价值也就淡化了,甚至不存在了。过去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虽然繁杂,特别是家庭主妇非常辛苦,但是觉得乐在其中,虽然忙,但心里甜蜜充实,有艰辛才能体会到甜蜜。事实上,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才是生活的全部,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编辑:秦人
|
|
|
|
|
|